西安外事学院多措并举推进“能力提升工程”效果显著

17.10.2014  19:20
            陕西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以“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三个计划为主要内容的“陕西省民办高等学校能力提升工程”以来,西安外事学院持续加强“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并取得显著效果。
狠抓教学改革 力促教育教学质量大提升               ——积极开展“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该院积极开展“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建设工作分四级进行,教学部门建设推荐——学院评选——择优推荐省级项目评选——择优申报国家级项目。院级项目重点再建设,在此基础上培育成效好的项目申报省级项目。经过建设,该院目前共取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特色专业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重点专业4个(高职)、教学名师1人、教学团队3个、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5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优秀教材2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4个(国家级4个),成果数量位居陕西民办高校前列。该院教师共承担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2项、陕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与研究类课题15项,西安市社科基金教育类课题23项,校级教改项目113项,发表教育教学类论文800余篇,共评出校级教学成果奖59项。             ——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该院根据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及教学管理改革等。在进行校级学改革研究项目审批时,重点支持能够大力改善教学效果、整体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每两年开展一次校内立项,每次计划立项50项左右,重点培育10项,在此基础上申报5-8项本科省级教改立项项目,5项省级高职项目。被批准立项的省级项目按照教育厅发放的建设经费,该院按1:1给予配套专项经费支持。             ——积极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该院积极开展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工作,充分调动各院系在专业综合改革方面的积极性,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强化专业建设。通过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或专业链群。计划每年建设2-4个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并择优推荐2个参加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评选。按照教育厅发放的建设经费,该院按1:1给予配套专项经费支持。             ——组织教学质量评估。 按照教育部教学评估的安排和要求,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该院规范教学管理,实现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每年年底,结合该院的年度考核工作,由学院组织各教学部门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项报告,争取省上奖励。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建设。 在该院的统筹安排下,由创业学院组织实施,深入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积极实施校级项目30项,并以此为基础上每年争取省级项目20项左右。按照教育厅发放的建设经费,该院按1:1给予配套专项经费支持。             ——开展质量提升综合改革研究。 鼓励教师和教、科研团队加强综合改革研究。通过质量提升综合改革研究,进一步明确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和要求,总结培养规律和经验,找出目前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制定出解决措施和办法,供全省民办高校借鉴。该院组织遴选部分研究价值较高的项目给予支持。在研究比较成熟的基础上,积极向省教育厅申报,对遴选为省级研究项目的,按照教育厅发放的建设经费,该院按1:1给予配套专项经费支持。             ——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扩展和丰富教育教学资源。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发展的需求,该院进行教学改革,加大网络课程开设比例,通过引入国际化课程和国内高校优质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公开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要求每个专业所开设网络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得低于20%。其中必修课中,“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与卫生”“国防教育”“创业学系列课程”(共10个学分)全部引用网络教学资源;选修课中,学生在校期间要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修够不少于8个学分的公共选修课和不少于18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             2013年9月,该院携手清华大学共建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先后在平台中引入国外名校的精品课程293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214门,清华大学精品课程712门,以及其他一些课程资源,资源总量达10159门,为全院师生提供大量优质课程资源。同时,该院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试点,开展网络教学,让学生通过网络形式在线学习,教师在线辅导、答疑,打破师生互动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教学效果,取得较好效果。             2014年,该院引进超星尔雅全部通识课程,目前上网的140多门课程涉及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经济管理与法律基础、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六个方面,这些课程均由国内知名学府教学名师讲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用自己的学号登录平台选择课程自主学习,系统后台监控学生观看视频、提交作业、参与讨论、完成考试的情况并自动生成学生最终课程成绩提交教务管理系统。成绩合格者即可获得所修课程的学分。             ——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 该院充分利用陕西省人民政府专项扶持资金投入教学。2013年、2014年建设了一批多媒体教室,改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实验室等,用于提升该院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拓宽立项渠道 力推科研成果上新台阶               ——立项渠道拓宽。 该院组织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西省科技厅项目等纵向项目12类,其中在2012年首次获得教育部青年项目,首次获得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首次引进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外事专项项目。截止2014年9月,该院共获各级各类项目立项273项。以上项目获得立项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该院科研立项的渠道,也提升了该院在同等民办院校的科研影响力。             ——申报、立项数量增加。 近两年来,该院多次组织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西省科技厅项目等纵向项目,其中仅申报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50余项。目前该院的立项数量逐步的增长,2013年,27项课题获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计划立项,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5项,自然科学类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项;2014年,24项课题获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计划立项。这是该院科研工作的重大突破,标志着该院在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2年6月,首次启动西安外事学院“科研能力提升计划”, 33项课题获批校级科研项目立项,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项科研计划20项,自然科学类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3项。该校级科研项目立项的规模与质量在该院尚属首次。             ——学术论文质量提高。 三年来,该院教师在国内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579篇,其中EI收录期刊81篇、SCI2篇、ISSHP9篇、核心期刊325篇,凸显了该院教师在论文发表中的质量有所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 该院围绕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由各专业提出人才引进计划,由人事处根据各专业人才需求计划,作好人才引进的具体安排,以保证引进人才的计划性与合理性,建立并完善“引进、培养、激励、约束、淘汰”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改变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截至2014年9月,该院教师总数由2013年的1028人增加到1121人,生师比由2013年的21.72:1提升到20.54:1,专任教师的总数由2013年的621人增加到664人。该院加大对财务管理、会计学、护理学、艺术类等师资较为紧缺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在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基础上优化结构。             该院通过积极招聘引进、推荐高级职称申报、鼓励研究生学历进修等多种渠道,促使师资队伍的各项结构得到持续优化。专任教师队伍与2013年对比,高级(含副高)职称教师数量持续增加,从315人增加到342人,比例由31.5%提高到32.2%;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人数由556人增加到654人,比例由55.7%提高到61.6%。             ——重视师德建设、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教育水平。 该院研究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师德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利用暑期组织举办教学名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力宣扬先进典型事迹。近三年先后有250余名教职工被授予校级及以上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4年教师李培元被评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杨在华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             该院实行专任教师岗位聘任制,2014年修订《西安外事学院专任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实施办法》,配套《西安外事学院教职工科研工作量计算与考核办法》和《西安外事学院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两个文件进行实施,文件明确了各级岗位教师教学、科研数量和质量的考核要求,加大了对教师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激励教师教学科研。严格执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教学管理文件,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切实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该院将教师培养培训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以培养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青年教师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再次修订了《教职工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对申请提高学历的教师,通过减免工作量、报销学费、增加学位补贴等方式予以支持。三年来,共有110名青年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70余名已获得学位。该院建立两级培训体系,一是通过学术报告、暑期培训、网络培训、外派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先后有116名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培训,6名骨干教师赴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学习和交流,14名骨干教师赴美、日、韩等国家进修学习。二是各教学单位结合教师队伍“两头大、中间小”的实际,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该院共有16名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占全省民办高校晋升该等级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合理规划专职、兼职教师比例,重点聘请具有行业和工程背景的双师型兼职教师。 一是要立足面向市场办学特点,不断研究和探索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建设道路,规划专、兼职教师队伍合理比例,将兼职教师纳入建设规划。二是加强和规范兼职教师管理,注重发挥兼职教师的建设性作用。为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该院本着“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加大与具有企业、行业背景的双师型高层次人才的合作力度,近两年,学校聘请的企业导师、创业导师近80名,聘请的客座教授、特聘教授近20名,大大推进了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 (责任编辑:刁巧燕 陈栋)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