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五部门多管齐下保水源 护驾一江春水供京津

07.04.2015  10:22
 

  在陕南,“一江清水送京津”成为这两年的新标语。2014年12月12日,  历时11年建设,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京津冀豫用上了清澈甜美的汉江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量的70%来自汉江、丹江上游陕西境内。位于秦巴山区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市成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调结构保生态  生态建设显成效

  5日下午,由陕西省南水北调办、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和省住建厅五部门联合出席,“2015南水北调(中线)源头行”集体采访活动在西安举办,五部门主要负责人就各自在保护水源地方面做出的工作,接受媒体提问。

  陕西省省环保厅总工程师郝彦伟介绍,为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十一五”以来,陕南三市已累计关停企业400家左右,陕南农民“当家的致富产业”黄姜皂素加工企业基本关停,造纸、电镀等高污染行业已然绝迹,中药、缫丝、钢铁、有色金属等多个支柱产业受限。同时,水源涵养区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为水源地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陕西省在陕南地区实施了多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累计投入中省资金58亿元,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状况得到一定改善。“目前,陕南地区森林覆盖率为62%,林木蓄积量为2.5亿立方米,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为116.83亿立方米,林业生态建设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提供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陕西省林业厅总工程师范民康正会上说。

   小流域治理持续推进  确保一江清水续北送

  2012年初,陕西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汉江综合整治建设,全面实施防洪保安、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治理、沿江绿化和水景观建设,努力打造“堤固洪畅、水清岸绿、滩平航通、人水和谐”的新汉江,确保清水碧波永续北上。

  “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32.7亿元,建设堤防(护坡)247.5公里,汉江9处重点城镇段防洪工程主体基本完成,有效提升了抵御洪灾的能力。同时,积极推动汉江支流入河口生态湿地建设,净化水体,涵养水源,保障入江水质稳步提升。”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魏小抗在接受媒体提问时说。

  作为全省水污染防治和保证南水北调水质的一项重点工作,近年来陕西将陕南三市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监管作为重中之重,狠抓落实,强力推进,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

  陕西省住建厅副厅长韩一兵说,目前,陕南地区已建成运行城镇污水处理厂28座,日处理能力49.75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78.3%,较2013年提高5.2%。“争取在年内建成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在线监测平台,对全省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加强责任追究,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项目带动建设  水污染防治能力渐强

  陕西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汉、丹江流域在陕西境内流域面积为6.24万平方公里,涵盖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  28个县(区),为中线工程提供了70%的水量。

  据陕西省南水北调办主任朱昱介绍,截止2014年底,我省启动实施汉、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等七大类项目168个,建成69个,在建99个,已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33.05亿元,完成投资51.09亿元。

  “这些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陕南环保基础设施条件,告别了污水直排和垃圾乱堆的旧面貌,为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说。

  为从根本上解决水源区面源污染问题,提高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2011年开始实施以生态、避险和扶贫为目标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投资1139亿元,对60万户共240万人实施移民搬迁安置。截止2014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469亿元,26万户88万余人实现搬迁。

  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以秦岭为界的陕南水资源蕴藏丰富,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十二五”以来,陕西以确保“一江清水”出境作为汉、丹江水质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城市环境管理水平,有效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安全。(记者:史梦)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