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多途径拓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成果显著

05.11.2014  02:20
            近年来,西北工业大学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为目标,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想方设法创新,多种途径拓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三提高”为中心搭建国家级教育基地
            大学是“精神成人”的关键时期。在大学阶段,学生们不仅要形成优化的知识结构,还必须养成健全的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平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则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1999年,西北工业大学就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与西北大学联合)。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学校确立了基地建设目标,即“以‘三提高’为中心,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力争把学校建设成有影响、有特色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动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陕西省乃至全国起到示范、辐射作用”。15年来,学校坚持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与格调”为根本目标和中心,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和与西北大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建、氛围共创”的工作思路,深挖本校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调动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加强校际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了“强化特色创新、成果辐射显著”的精品路线,全力打造了一批特色与成效兼具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其强有力的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使学校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良好学风校风、高雅文化品位、浓郁人文科技气息的育人大环境。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学校通过校学生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全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负责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基地的建设工作,落实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学校制订了《西北工业大学关于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意见》;设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负责基地建设的日常工作。             为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学校“借船出海”,与西北大学合作成立文化素质教育顾问指导小组。两校学生可互选辅修专业及课程,相互承认学分,并互相为学生开放博物馆、陈列馆、图书馆、实验室等文化设施,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建、氛围共创”。同时,学校通过专项经费支出,每年投入经费不少于50万元,保证了基地的条件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学术交流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该校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除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外,还加强第二课堂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形成了以素质拓展和提升为导向的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同时,学校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理论实践研究、基地建设条件保障等多方面工作入手,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学校非常重视凝练大学精神,先后开展办学理念、教风、学风的总结凝练工作,通过校歌墙、校训石刻和石雕、校徽石刻等文化景观雕塑,将学校精神文化物化成永久的文化符号,对广大师生进行着润物无声的感召濡染。同时,还积极开展“口述历史”工作,抢救学校历史资料,总结整理办学历史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制作推出图书、宣传片等文化产品。学校还通过景观文化建设,形成了富涵“三航”特色的文化精干和基本满足师生开展文化活动需求的一大批体育、文化活动场馆及校史、校友活动场馆。             切实加强和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必须夯实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培养和引进并举,充实和提高并重”的原则,积极构建了一批以高水平教师为领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结构合理、富有活力、专兼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学队伍,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和进修,从根本上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保证了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学校打造理工院校特色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根本理念。学校坚持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把科学教育和科学精神这一传统特色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中强调科学精神教育,用科学精神化育学生,从而达到人文教化的目的。在课程教育体系设置中通过科学设置人文课程体系,更新管理观念,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技能,又拓展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从不同领域为学生输送知识全面提升素质
            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西北工业大学除了通过课堂教育的途径外,还积极挖掘本校历史文化底蕴,利用校内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统筹兄弟院校资源,打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领域采撷知识、拓展思路。课堂教育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作为一所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科技教育、特色鲜明的国家重点大学,学校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总体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融合的特点,目前已形成了共计341门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校在2013版培养方案中强调,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包含了人文、经济、管理、艺术、科学等课程;要求理工类专业学生应在人文和艺术类中每类至少选修1-2门课,在经济、管理两类课程中至少选修1门课,其他类专业学生应至少选修3门自然科学类素质教育课程。同时,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课程列为必选课程,设立“航空概论”“航天概论”和“海洋工程导论”三门科学类素质教育课程,并要求各专业将其列为限选课程。2014版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要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课程、《大学英语》《体育》、职业规划与发展课程、心理成长与个人发展课程、科学素养类课程、经管法类课程、人文素养类课程、艺术素养类课程10类课程,共计44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5.9%,要求学生必须修读10学分的人文艺术素养课程,且艺术类课程至少2学分。             为进一步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从2009年开始,学校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省内高校的知名学者到校开设艺术教育选修课,丰富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积极开展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打造了系列校园文化品牌。             从2005年起,学校坚持开展“翱翔名家讲堂”报告三百余场,先后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河北省省长张庆伟、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航天英雄杨利伟、著名时事评论员阮次山等为在校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使学生了解时事政策,提高综合能力。             2013年,学校成立艺术教育中心,目前共组织策划艺术文化活动25场次。中央芭蕾舞团、国家京剧院、国家话剧院、法国santa爵士乐队、电子科技大学艺术团等走进学校长安校区翱翔学生中心,为广大师生们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表演。此外,学校艺术团队应邀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短剧小品大赛和陕西省校园之春系列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校大学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创新性的体育活动也层出不穷。“三航杯”校园篮球联赛(学生组和教工组)、触式橄榄球争霸赛、“校友活动周”体育系列赛、体育宣传及摄影大赛、体育文化节及系列活动,同时还承办全国性大学生重大比赛、全省高校健康活力大赛等,学生参与面广,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浓厚。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侧重于学生创新意识能力、国际化视野、人文素养等领域活动的开展。每学期初开展“我心中的十佳活动”活动创意申报和投票,学期末开展“最受欢迎的十佳活动”评比,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提升青年参与度和基层工作活力。校团委每学期从百余项优秀校级申报活动中择优支持40余项校级活动,25个团日活动和40余个学生社团活动。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打造师生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精品活动,启动“青春伴随书香成长”三航青年读书计划,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鼓励青年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社会实践的多样性,通过精心组织策划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目前团组织直接联系(包括直属)服务队数12支,注册志愿者人数500人;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运行体制,以集中组队和个人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方式,每年暑假、寒假组织学生深入名企、基层、国防主题院所等地,活动覆盖全校15000余名学生。             国际化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学校注重营造国际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学校2010 年成功申报和启动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化教育体系、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实现中外学生同堂授课、同卷考试、同室科研、同班活动(即“四同”模式)的本、硕、博贯通培养为特色。2012年在全校本科生中大力实施翱翔英才计划,成立首个“翱翔英才计划追梦班”,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国学、人文、历史、英语和实践等方面的培训课程。组织学生暑期参加了赴台湾“成功之道”学分课程和阳光国际交流营、企业交流等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国际化能力。
弘扬军工文化 增强创新意识
            该校建校70多年,拥有抗日战争、脉源三支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公诚勇毅”校训和“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的校风共同铸就了学校特殊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同时,学校作为以航空、航天和航海科技教育闻名国内外的国防科技重点大学,本身承载了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从多个方面具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交相融会的文化特质。多年来,学校始终有效利用本身军工文化氛围浓厚的优势,把为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视为己任,积极搭建教育平台,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在育人实践中弘扬军工文化。             学校紧紧抓住第一课堂的阵地,重视新生军训,面对全校学生开设“三航”特色的“军事理论”、“三航概论”等必选课,同时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开设“武器知识”、“国际形势”等选修课,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部队优良作风教育同强化军事教育训练结合起来,增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军工文化氛围。学校每年开展“国防知识竞赛”“水中兵器设计大赛”“飞向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以学生航模队、飞行器动力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箭模队等社团为依托,引导学生“学三航、爱三航”;开展“航天科普文化节”“水中兵器科普月”“国防教育图片展”等科普活动,营造浓厚的军工文化氛围;以“神舟发射”“探月工程”“辽宁号”航母首航,“钱学森诞辰百年”等重大事件、重要时刻为契机,及时组织收看宣传报道并举行主题座谈讨论,畅谈“科技强国梦”,激发学生爱国奉献热情,坚定学生科技强军、献身国防事业的信念和斗志。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献身国防的信念。学校在航空、航天、航海、电子、核工业、兵器等国防企事业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安排数千名学生到部队院校、科研基地、机场、场站和舰艇等地进行参观学习,使同学们切身感受广大军工人如何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克险克难,团结拼搏。此外,学校组织研究生主动走进国防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和暑期社会实践,熟悉国防军工单位的企业文化,掌握行业发展前景和我国军工企业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献身国防军工建设。             在学校军工文化的熏陶下,该校师生具有较强的国防意识,相当比例的毕业生献身国防事业,近五年来,学校毕业生到国防领域就业比例均达60%以上,就业质量逐年提升。学校先后获得陕西省军区“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兰州军区“学生军事教育训练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还通过积极开展基础学科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提升其创新意识与能力。学校每年约有4500人参加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竞赛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可激发学生学习钻研科学实验理论和技术的热情,促进学生对基础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熟练的实验操作能力,并具有一定工程应用和综合创新能力。此外,学校目前还建有覆盖各学院的23个创新实践基地和大量高水平教师队伍构成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从开放式创新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两方面入手,提倡巩固专业知识、并以“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原则进行创新实践。近五年来,学校学生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000余项,其中,国际一、二等奖100余项,全国特等、一、二等奖300余项。             自“十五”以来,该校及时总结“三航”特色文化育人经验,总结凝练的《构建特色航空文化体系,培育航空领军人才》获得2012年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实践航天文化育人之路培育高素质航天创新人才》《实施“翱翔名家讲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获得2013年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建三维育人空间筑三航特色文化育“五有”大学生》获得2014年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该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成为陕西省和工信部所属高校第一批获此殊荣的高校。                                                   (责任编辑: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