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论道|李安宁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补强农机化发展短板

12.12.2016  22:02
博鳌论道|李安宁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补强农机化发展短板 - 农业机械化信息
来源: www.sxnj.cn


     
      李安宁简介: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和技术推广单位工作,曾先后担任过农业部农机化司产业发展处副处长和科教质量处、监督管理处、生产管理处、综合处处长。

      2016年11月26日,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机化分会与农机360网共同在海南博鳌举办主题为“提质•增效•补短板•数字化”的2016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李安宁应邀出席活动并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补强农机化发展短板》的主题演讲。李安宁司长分别用四句话概括了演讲内容:

 

        第一句话:“十二五”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效斐然,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农机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农业部高度重视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十二五”期间着力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创新体系,推进农机农业融合,推动创新领域的拓展,加快成果的转化。经过科研院所、企业、院校等等广大人员的努力,农机化的创新由大田为主向农业田领域拓展,由耕种收为主向产前产后的延伸。中国农机装备的品种显著增加,功能不断完善,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的科研成果。

  比如由罗院士领衔的水稻技术,比如开展了动力换挡拖拉机的研发,比如有些经济作物像花生、马铃薯的联合收获,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国的农机产品的品种增加了500种左右,平均一年增加100种,达到4000多种,有效支撑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52%提高到63.8%,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了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突出亮点。可以说科技创新成效显著,贡献突出,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二句话:科技创新不足,仍是农机化发展的短板。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还很不够。当前随着四化的同步推进,劳动力加快转移,农民的劳动观念深刻变化,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现在来看,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已经直接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意愿,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农业机械化深入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农业产业链条的广泛领域,正在深刻地引领作物品种的选育、耕作制度的变革,向全程全面化迈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新阶段还有不少制约农机化发展的问题,刚才论坛开篇的短片里解读为不平衡、不连续、不均衡等几个方面。比如说产业、地区、环节发展不平衡,农机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信息化的应用方面的水平不高,还有很多的痛点。

  但是从整个农机化发展的全局来看,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最主要的矛盾是当下日益增长的农业机械化需求与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最大的短板和瓶颈在科技进步,最大的痛点在农机化的供给侧。

  主要表现在于技术创新不足,行业产能过剩与缺门断档并存的结构性,农机农艺融合不够,机具适应性可靠性有待提高。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不强,产品售后维修服务保障滞后等等方面,这都是供给侧的问题。痛点是痛点,但是痛点是机会也是价值所在,现在专门有“痛点经济学”,研究怎么把痛点转化为机会、转化为收益、转化为价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阶段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提升创新能力,攻克薄弱环节,增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智能高效、集成配套的农机化技术有效供给,引领推动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全面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改变不同程度存在的“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的局面,为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职高效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有效的装备供给和技术支撑。做一个判断,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存瓶颈是装备技术的供给不足。

 

        第三句话:“十三五”农机化科技创新迎来良好机遇。

  “十三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工作,出台了很多重大的政策和举措。《中国制造2025》将农机装备列为重大发展领域之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专项,现在几个部委正在制定《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明确实施主机产品创新、关键零部件发展、产品可靠性提高、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农机农具融合等五大专项行动要组织实施。

  农业部把农机化科技作为农业科技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来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幅度增加农机岗位科学家数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6-2025)》将农机化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站和科研基地建设列为重点建设领域,专业站单体投资1500万,综合观测站投资3000万以上,力度非常大。《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将“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步伐”列为“十三五”期间农机化第一个主要任务,将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驱动计划作为第一个重大的行动专项,这个规划现在已经汇编完了,现在就在排赴常会,马上就会印发。这表明了国家对科技的重视。

  这些决策部署,既为农机化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对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下的发展中,要切实增强农机化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创新基础,汇聚优势资源,全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快出成果、快推成果,全面提升农机化科技的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

  “十三五”农机化科技创新要突出战略选择。推进“十三五”农机化科技创新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总体上要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遵循一个指引,瞄准四个方向,着力三个路径,这是总的大的方面来讲的。

  遵循一个指引,要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方向,即以提高土地展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以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为基本要求,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总的来说农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方向,中央一号文件做了明确的要求,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农业科技时提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个著名的论断时,也提了要坚持好创新的方向,这对于整个农业包括农机都是一个总指引和总要求,我们在理念上和时间上,一定要牢牢把握好这个基本要求和目标。

      第四句话:瞄准四个方向,绿色发展、供给侧改革、规模经营和全程机械化。

      绿色发展: 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要构建绿色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调整相关资金的结构用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将会连续地出台绿色发展若干的行动计划,现在已经相继出台了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政策行动计划。实际上这就是商机,预测绿色发展所需的农业机械供给下来,至少在“十三五”期间是一片蓝海,对于广大农机生产流通企业来说是下一轮的蓝海。

  而且主要围绕着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投入品精准化、减量化、资源化应用等方面,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创新,为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推进农业资源永续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有效的农机化技术供给。

  另一方面农机也要注重本身的节能减排问题,在农机的设计、生产和制造等等方面,要注重节能、环保、可持续的问题,大力研发高效节能低排放农业机械和技术,构建节能、环保和可持续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供给侧改革 :一方面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导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还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围绕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一体、农牧渔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经济作物、饲草料生产和畜禽养殖机械化技术创新等。另一方面,围绕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聚焦农机产业升级发展瓶颈,切实研究解决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有待提高,共性技术研究基础薄弱等等行业的问题,要加快大型拖拉机、高效联合收获机、复式作业机具,一机多用产品等中高端、多功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加大丘陵山地适用机械、设施园艺机械、草牧业关键机械科技攻关,推动技术填补空白和产品升级换代,增强高效、节本、绿色、智能机械和技术供给能力。

  规模经营 :刚刚发布的农业现代化规划明确提高出,要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进一步推动农机化。目前,我国土地流转或规模经营大概占了1/3,随着土地确权逐步完成,整个土地的流转规模经营还会加快推进。这也是“十三五”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方向。

  农业机械化“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农机化发展的路径有三个融合:农机农具融合;农机机械化和信息化结合;以及机械化与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相融合。其中第三个融合是一个重大提法。因此,行业的科技创新要紧跟新的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实现技术装备和主体规模和运营机制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形成解决方案。通俗来说,就是把技术创新、产品供给放到整个规模经营主体中来考察,无论做单项技术的产品、单一产品的改进还是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必须把技术、装备和主体的性质,与它的生产规模和它整个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模式融合起来,统筹考虑。

  全程机械化 :“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大力加强农业机械化,“十三五”期间全国要创建500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这是国策。

  推进科技创新要围绕九大作物、六大环节,集中解决薄弱环节的机械化难题,集中解决提升重点机械化环节的水平,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和生产全过程各环节机械化技术配套,加快构建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全程机械化应着力三个路径,第一,坚持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第二,坚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并重,第三,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市场引导、政府支持并举。

  科技技术的创新必须要有制度的创新、机制的创新做支撑,单纯地强调技术创新,效率很低,产出率不高。要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来支撑和推动技术创新。目标主要是要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建设,促使农科教、政产学研推用密切结合。在机制创新上,主要要建立和完善联合攻关机制、技术融合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分享机制。

  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市场引导、政府支持并举方面,要坚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下一步的重大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的设计实施,也要按照两个为主:一个是企业为主,一个是市场为主。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叫做“一盘棋”、“一条龙”、“一体化”,搭建分工协作的一盘棋、上中下游一条龙,多学科集成一体化,把科研和生产上中下游几个环节以企业为主体联系起来,面向市场来组织开展创新。

   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做了有效的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农机化主管部门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做好四个方面的事:

  第一,加快需求引导,要把重点放到需求分析、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方面,要逐步创新需求引导的方式方法来引导科技创新。

  第二,争取财政投入,要系统地谋划好科技创新的投入重点,组织好重大的科技选题,争取国家和地方的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特别重点要放到研究的基础建设、重大的基础创新、重大的集成配套和基础和软科学研究方面要加强。

  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荐和遴选农机化高层次领军人才或团队,抓好农机化科技创新青年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交流,不断增强农机化人才队伍活力。

  第四,促进成果的转化,促进科技人员的成果的转化,依法保护好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员的收入。国家已经有明确的文件,科技人员转化成果50%,甚至高的70%可以归到个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在农机行业是一个痛点,下一步要从推广、鉴定方面来研究,怎么样保护知识产权措施。同时要推进农机试验鉴定检测数据公开,服务于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