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好

10.01.2016  22:45
            近期,陕西师范大学不断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师资队伍的规模逐渐扩大,生师比、博士率、青年教师比例、职称结构比例、学缘结构等指标不断优化,师资队伍质量显著提升。             ——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二五”期间,在已有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中,该校的双聘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入选者、“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计划或荣誉称号获得者均有明显增多。             ——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该校不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入校后,尽快让青年教师加入相应的教学科研团队,提供丰富的培训和研修机会,在职称评审等工作中对优秀青年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帮助青年教师建立职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青年教师到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研修交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人数均有显著增加,入选各类人才计划的青年教师逾20人,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博士后培养取得长足进步。 “十二五”期间,该校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获准建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规模扩大到18个,期间共有267位博士后进站,其中师资博士后36人,并有两位博士后入选“香江学者”计划,3位博士后成果连续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同时,在2015年博士后流动站综合评估中,该校世界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流动站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成绩喜人。 学校启动人才团队建设,组建教学科研团队。通过探索、建立人才团队人员的聘任、考核模式,形成了一批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大项目等为依托,相对稳定的创新人才团队,以进一步发挥团队协作在研究项目中的作用,彰显创新团队在教学、科研中的突出地位。             ——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发展。 学校建立了师德建设委员会,出台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积极采取多项积极举措,推动师德建设全面发展。在良好的校风、学风氛围之下,学校现已涌现出了一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的先进典型,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国家级荣誉。             ——收入分配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该校不断改革薪酬分配体系、完善保障制度,以岗位绩效津贴为基础,建立并完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职务津贴+奖励津贴+调节津贴”的校内薪酬分配体系,提升教师待遇,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发挥薪酬激励作用,激发师资队伍活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十二五”期间, 学校积极推进师资队伍管理体质机制的改革创新,通过梳理大量的规章制度,修订了一些不能适应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文件规定,又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陆续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办法,为打造一支高效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实现学校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依据。 (责任编辑:胡玥)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