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铭:《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碑。
麟游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在讲解九成宫醴泉铭碑背后的故事。
九成宫醴泉铭碑碑文(局部)。
九成宫遗址博物院内复原的欧阳询撰写碑铭的场景模型。本版照片均为本报通讯员刘勇鸿摄
距离西安市160公里的麟游县,群山秀美,碧水环绕,自古以来便是天然的避暑消夏、观光旅游胜地。在麟游,有号称“离宫之冠”的九成宫遗址博物院,院内树木参天、花团锦簇,古朴幽雅、气势恢宏,碑亭竖立着被称为“三绝”碑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引得国内外众多书法家来此顶礼膜拜。
九成宫醴泉铭碑
职称:一级文物
年龄:1300余岁
籍贯:陕西省麟游县
现住址:九成宫遗址博物院
1后世书法的经典范本
在九成宫碑亭,九成宫醴泉铭碑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唐王朝遗留在九成宫遗址上的一座耀眼丰碑。诤臣撰文,书圣书丹,名匠刊刻,九成宫醴泉铭碑以文章书法俱佳而驰名中外,对中国乃至世界汉字书法影响极为深远。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首次率文武百官来九成宫避暑,陪驾文武官员人数众多,麟游山城一下子人马剧增,加之天旱不雨,离宫中及周围虽然河溪纵横,但离宫中的饮水还是出现短缺,这件事让唐太宗“圣心怀之不忘”。一天早朝后,他和文武百官信步来到九成宫西隅,发现山根处有一块土壤异常湿润,于是他用龙杖去疏导,霎时竟有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泉水清若镜,甘如醴,因此被称为“醴泉” 。
宫廷中出现醴泉,被认为是祥瑞之兆。于是,唐太宗命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以记其事,同时使良工镌刻,成就丰碑,百世流芳。
据麟游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魏益寿介绍,《九成宫醴泉铭》作于贞观六年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描绘了九成宫“绝壑为池、跨水架楹”“高阁周建、长廊四起”的壮观宏伟,称赞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与节俭精神,并介绍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的故事。碑文记载:贞观六年,太宗李世民首次驾幸九成宫避暑,因宫中饮水困难,圣心怀之不忘,四月十六日,太宗闲步西城之阴,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其清若镜,味甘如醴,故名醴泉。
走近九成宫醴泉铭碑,此碑螭首龟趺,其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正面用隶书刻着“九成宫醴泉铭”6个大字,每字约三寸见方。碑高逾七尺,宽约二尺七。碑文每行50字,共24行,实数为1109字,包括空格91处。碑文用笔方正,字句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明代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代赵山《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据记载,九成宫醴泉铭碑书成后,李世民特命宫中善拓高手捶拓若干,作为珍品分赐诸位后宫及王公大臣。如今,游客见到此碑时都要顶礼膜拜,足见欧体楷书对后世影响之深。事实上,在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其拓帖不在少数,可惜留存到今天的真本碑帖已是凤毛麟角。
1957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九成宫醴泉铭碑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被国家公布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国家一级文物,备受海内外关注和推崇。
2被尊为“三绝”碑
九成宫醴泉铭碑,因魏征文辞简洁深刻、立意高远,欧阳询刚劲险峻、法度森严的书法,加之刻工刀法传神、技艺精湛,被尊为“三绝”碑。
《九成宫醴泉铭》的撰文者魏征是一代名臣良相,是我国初唐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为臣者的楷模。
魏益寿介绍,当时魏征接受了为醴泉撰写铭文的敕谕,并且不负重托。碑文分为序文和铭文两部分,遣词造句,恰到好处,读来琅琅上口,意味无穷。碑文记述了太宗杖导醴泉的经过,描述了九成宫的建筑之精和园林之美,歌颂了李世民的文治武功。魏征以仁寿宫、九成宫同是一座离宫,却产生了隋亡唐兴的两种截然不同局面的历史教训,尖刻地告诫唐太宗“黄屋非贵,天下为忧”,要“居高思坠,持满戒溢”才能“永葆贞节”这发聋振聩的忠言哲理。魏征敢写,李世民又敢刻立于石,使这篇宏文华章竟成一绝。这是对本铭主旨的升华,也是对后世极有意义的启迪。
九成宫醴泉铭碑书写者欧阳询,是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帖,号为“欧体”。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的欧阳询,当时已是76岁高龄,其书法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九成宫醴泉铭》通篇1000多字,一丝不苟,一气贯成,瘦劲险硬,法度森严,被视为“楷法极则”,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九成宫醴泉铭碑的镌刻者更是用刀如笔,精雕细刻,笔笔见力,字字传神,精到入微,使后人得以领略欧书的风采,其精湛之功力实乃一绝。可惜的是,九成宫醴泉铭碑的刻工并没有留下姓名,但熟悉书法的人都知道,能够还原书法家作品神韵的刻字匠,绝不是泛泛之辈。
3 “天下第一楷书”
事实上,九成宫醴泉铭碑的珍贵,更在于其精美的书法。《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76岁时所作,可以说凝结了欧阳询一生的书艺修养,是其书法作品的最佳代表,《宣和书谱》誉之为“翰墨之冠”。据《旧唐书》记载,此碑落成之后,国内学书者视为范本楷模。明清以来,拓此碑者络绎不绝,叮当之声,昼夜不息。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前承魏晋,后启两宋,书法艺术家和书法理论家众多。在强盛的国力下,唐代书法颇受重视。书法教育定为制度并作为政府选拔官员的标准之一,国子监下设“书学”,专门进行书法的高等教育,并且科举的科目中也开设“明书”。魏益寿分析,在这样一个重视书法、书法家众多的环境下,把《九成宫醴泉铭》交给欧阳询去书写,可见欧阳询的书法造诣。
欧阳询的书法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赞扬和重视,而且在唐代就名扬国外。高句丽国王深爱他的书法,曾派遣使臣专程到中国来求其墨迹,使得唐高祖感叹说:“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彼观其迹,固谓其形魁梧耶。”欧阳询流传下来的作品中,《九成宫醴泉铭》是其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上的字,横竖笔画的粗细变化,总是比较匀称。其楷书文,笔画转折处特点“方多圆少”,给人以挺拔秀丽、刚健有力的印象。《九成宫醴泉铭》中字的竖弯钩收笔部分,稍按之后笔毛便往右并逐渐向上提笔收锋,保持了隶书的笔意,这也是欧阳询楷书方面用笔较为特殊的地方。
碑石的拓本流传下来的有不少,其中以明代李琪所藏的宋拓本最为知名,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碑楷书24行,行49字。用笔有方有圆,笔画瘦劲但不生硬,带有隶书笔意,主要表现在竖弯钩和捺的用笔上,提按自然,没有突出的方正棱角,笔画圆转婉丽,使整个字刚柔相间。字形大多偏长,在严谨整齐的结构中有着许多细小的变化,字的中间部分紧凑,而有一两个主笔写得比较长,留下空白,使它的空间一下子疏朗了很多,显得秀逸生动,风骨明朗。
记者手记
经典的力量:九成宫里望隋唐
杨静
在三秦大地灿若繁星的文明遗迹中,有一个名字,它的光芒穿越时空,备受瞩目。它就是号称“离宫之冠”的九成宫,令人神往。
8月6日,带着那份膜拜般的崇敬来到九成宫遗址博物院。九成宫遗址位于麟游县西北部,在大山的环抱和衬托下,这座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显得格外美丽和宁静。
环视遗址四周,大自然的钟灵毓秀、层峦叠翠、水碧天蓝,与这座独具特色的建筑群完美契合,堪称鬼斧神工的杰作,难怪这是隋唐时期使用频率最高、规模最大、涉及国家大事最多的离宫。
缓缓步入九成宫遗址博物院,隋唐时期皇家避暑的故事、传说一一浮现眼前:一代楷书之宗欧阳询挥毫泼墨写下不朽杰作《九成宫醴泉铭》;王维、杜甫等在这里咏颂麟游山水;唐高宗李治远离京城长安的宫廷斗争和喧嚣,来此避暑……惊叹于昔日在大山深处,竟建有如此气势恢宏的离宫别苑,也感伤于隋唐皇室的奢靡。不过,于如今,九成宫早已褪去神秘的面纱,从高高殿堂走向芸芸众生,从虚幻缥缈贴近现实生活,文物保护与旅游价值相得益彰。
沿着院内石板路往前走,心跳加速,那两座竖于九成宫遗址博物院内、号称“人间第一帖,天下无双铭”的碑石离我越来越近。
在九成宫碑亭,九成宫醴泉铭碑和万年宫铭碑这两件国宝级文物,前者被世人公认为“三绝”碑,后者被评价为书法兼绝“二王”。千百年来,这两件珍贵艺术精品,深受书法界的推崇和喜爱。
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每年来此参观的国内外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络绎不绝。很多人来到碑亭,久久不愿离去,甚至有些人因为相见恨晚的遗憾而痛哭流涕,那份庄重、爱慕、崇敬,令在场的人非常感动。
来到九成宫醴泉铭碑和万年宫铭碑前,我努力平复激动的心情,端详碑石上的字符,除顶礼膜拜其书法艺术外,对于碑文记载更多的是深深叹息。无论怎样的风云激荡,多年后,最终留给这个世界的,是精神的气度、文化的力度和思想的温度。
九成宫醴泉铭碑、万年宫铭碑、唐宫廷水井、点将台、武则天梳妆台、北城门遗址……九成宫回望隋唐——九成宫成了隋唐历史的见证者,而这些文物遗存承载着文明并传承着历史文化,搭建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的桥梁,成为中华文明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编辑: 石悦琳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