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风采 | 姜亚军:以“本”为本,走本科人才培养创新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姜亚军。记者张辰摄
2月13日,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行政楼一间办公室的窗户透出橙色微光,学校副校长姜亚军正在仔细查阅资料。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姜亚军正在对他提出的提案《关于创办面向大学本科生的学术期刊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姜亚军长期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目前还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姜亚军始终在思考高等院校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大学的基础主体是本科学生。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摆在学校发展的重要地位。”姜亚军说,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需要不断探索创新。
2018年,西安外国语大学成立“卓越创新学院”,以“专业+外语”“外语+专业”为突破口,实现了日语与国际贸易、外交学与俄语等学科的实质性“复合”,走出了一条本科人才培养创新之路。在姜亚军的推动下,2019年西安外国语大学联合四川外国语大学共同倡议发起成立西部高等院校外语教育教学联盟,来自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余所高校和12家出版社、教育机构共同努力,推动了西部高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
姜亚军介绍,本科阶段的“科研育人”工作涉及诸多方面,如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组,以及在教师引导下撰写并发表科研论文或申请专利等等。科研论文是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然而目前我们缺少专门为本科生举办、展示其科研成果的学术期刊。不少高校出台了在校生发表论文奖励办法,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政策亦多涉及论文发表,但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需同教师和科研人员竞争同等刊物,难上加难,无法起到激励作用。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举办8届,影响力与日俱增。早在2018年,姜亚军在四川省挂职教育厅副厅长时就注意到,“互联网+”大赛侧重体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强调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的结合度,要求参赛项目与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相比较而言,该赛事并未侧重当代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要达到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要求,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从长远来讲,基础研究能力需从学生本科阶段培养,走出本科阶段重知识学习、研究生阶段重科研能力的误区。本科阶段对科研育人若无足够重视,研究生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将会事倍功半。”姜亚军说。
记者手记|积极实践与时俱进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单独列章阐述,赋予了科教兴国战略新内涵。
姜亚军教授在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时,坚持以“本”为本,大胆创新,积极提升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成立“创新卓越学院”,开展“暑期学校”和“实践周”。采访中,姜亚军教授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大学每学期都有一次“实践周”活动,目的就是倡导更多的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社交实践、管理实践。这样能够帮助本科生将日常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融会贯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从另一个方面提高科研能力。“产教融合”使学生们更多地接触社会实践或行业技术,对“当前的事物”产生“敏感”或好奇心理,进而提出质疑、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记者张辰)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