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在宁帮寻6位英烈

04.08.2015  02:27
核心提示: 本报报道引发关注,三地媒体联动,《扬子晚报》整版报道帮西安黄邓村近2000村民圆梦的消息,并在南京寻访6位英烈,虽然找到了“刘双正”,但是籍贯和牺牲地不符。

本报报道引发关注,三地媒体联动,《扬子晚报》整版报道帮 西安 黄邓村近2000村民圆梦的消息,并在南京寻访6位英烈,虽然找到了“刘双正”,但是籍贯和牺牲地不符。

扬子晚报整版报道寻访西安6位英烈消息

7月28日,本报独家报道了《当年血战中条山 6人至今尸骨未归 近2000村民盼烈士魂归故里》一文,引发强烈关注。7月30日起,《三秦都市报》、《三晋都市报》和《扬子晚报》,联手在 陕西 、山西、江苏三地新闻联动,帮黄邓村近2000村民寻找6位抗战烈士相关信息。

扬子晚报》8月1日第8版焦点新闻版,以《同村11勇士中条山血战日寇 6位牺牲的英烈你们魂归在何处》为题,用整版篇幅的规模进行了专题报道。

“共赴国难: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秦腔·金沙滩”,同村11位抗日勇士,仅4人生还。

“后代追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吼着秦腔出潼关,回来只见棺材。

找到了“刘双正” 但籍贯牺牲地不符

赵七宝、陈平、刘双正、刘大成、邵桂娃、邵娃,三秦都市报记者将此6位英烈的名字和籍贯,提供给扬子晚报记者,扬子晚报记者来到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希望能在这座中国“民国史料中心”,找到他们的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国民党抗日阵亡将士名录数据库达到近20万,这些阵亡将士档案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军在每次战役和战斗后,对阵亡和失踪人员的统计,以便进行抚恤工作。

由于战斗伤亡极大,加之时局动荡,很多战斗中,很多作战单位都是成建制地牺牲,无人能够对阵亡人员进行回忆和统计,所以20万人仅是所有抗战烈士中的沧海一粟。不过,烈士档案在今年全部实现数字化,可方便抗战烈士遗属查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仔细核对6位烈士的姓名、籍贯,在系统进行检索。一一核对名字后,令人感到失望的是,6个名字中仅有“刘双正”在档案中出现。此时,记者格外激动,他就是黄邓村村民们委托媒体要寻找的刘双正吗?

进一步查询,该档案显示,这位“刘双正”虽然是陕西人,但是陕西安康人,并非西安灞桥黄邓村人(当时长安县人)。而且,他牺牲的地点是云南,并非中条山保卫战。

因此,“刘双正”只是同名同姓,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目前并没有西安黄邓村6位烈士的档案信息。

如果您能提供相关线索,请致电本报热线965369。

首席记者 姬娜 实习生 李元杰 周雅悦 张春燕

当年血战中条山 6人至今尸骨未归 近2000村民盼烈士魂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