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季平:到生活中去,写老百姓喜欢的音乐

13.07.2015  10:39
            《陕西日报》2015年7月13日(记者  杨小玲)  题:赵季平: 到生活中去,写老百姓喜欢的音乐

            “《大秦岭》是我与几位作曲家正在创作的交响音画,为了这部作品,我们走进秦岭,四处探访民间艺术,感受每一方土地养育出来的文化,那种辽阔和深邃可以不断促发我们的灵感。”刚刚当选中国音协名誉主席的赵季平,从他正准备下笔的新作,说起了民族传统音乐。他将其视为中国音乐的“母语”,在他看来,没有民族文化沃土的滋养,就没有自己的成就,几乎每部作品、每个脚步、每次升华,都与传统艺术结为因果。 
            赵季平表示,虽然这次采风大家觉得收获很大,但还是觉得不够,所以前几天他们又去了那一带。这一次是去听长安古乐,再到峪口找古栈道。“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寻找到汉唐以来很多值得想象的传统文化的故事。年轻一代的作曲家也应该到生活中去感悟,然后进行创作。”赵季平说。那时,《大秦岭》其实已构思近半年,9个乐章已基本确定,包括《云横秦岭》《栈道随想》《楼观紫烟》《山林牧歌》《五台社火》《佛光禅韵》《峪水仙踪》《终南诗意》《龙脉秦岭》。赵季平定主题,并指导其他几位作曲家一起创作,“年轻人要多写,艺术从生活中来,要写出老百姓喜欢的东西”。 
            几十年来,赵季平不仅为《黄土地》《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孔子》《笑傲江湖》《乔家大院》等多部知名影视剧创作音乐,作品类型更涉及歌剧、舞剧、交响乐、协奏曲等。“别人说写作品很痛苦,我说我写得很愉快。”赵季平说。多年来能够保持创作的激情和冲动,以及不断有新的灵感来源,他分析其原因在于自己始终在创作上保持了一颗童心,一种对民族音乐和这份事业的敬畏和热爱,还有不断去探索的好奇感。 
            “我今年70岁了,从学校学习到现在,这50年一直不断地走到民间去。”赵季平说,“对于每一个作曲家来说,到生活中去,这个基本功是一辈子要做的。”在他看来,作曲家需要“两手都要硬”,到生活中去是“一手”,另外“一手”就是要不断学习,增强业务知识,外来的各种技法都要学,然后就能中西贯通,用我们民族音乐的“母语”创作出老百姓喜欢的、能够走向世界的优秀音乐作品。“我这些年一直是这样做的,而且也是行之有效的。” 
            赵季平的新作民族管弦乐《国风》,7月30日将由中央民族乐团在北京首演,届时,观众将再次领略他娴熟运用中国音乐“母语”的创作风采。
(信息采集: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