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学者演讲 学生睡觉

18.09.2014  19:34

导读: 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一手拄着拐杖,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下,趴在桌上睡去。

   9月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6版)

 

92岁的老学者拄着拐杖作报告,台下很多学生趴着睡觉。这样的强烈反差,自然会激起如潮的舆论反应。仅凭着网上简短的报道,和几张现场图片,坊间已经激烈地争论开来,议论之声大抵分为两派,一方认为这是一种走形式的活动,学生也许并非自愿而来,再加上可能报告内容枯燥,因此睡成一片并不为过;另一方则认为,面对92岁的老学者,年轻学子缺乏尊师重道的精神,也缺乏学术精神。想必,在争吵之余,几乎没有人关心吴老先生所作报告的内容是什么,围观者仅凭着直观反应对该事件下判断,自然少了理性的成分。

幸好,有媒体整理出了吴先生的报告全文,整篇报告即使算不上精彩绝伦,也不失真诚,在文中,作者结合自身经历,阐述了在建筑学上的立志过程和求知方法,内容真切动人,绝无空洞虚妄之言,我想在场的,即便不都是建筑学的学生,若能细听这位老学者的报告,也都能感受到求知的魅力。可惜的是,有那么多人趴下睡了。

当然,我也能理解不少学生对于形式化的报告或演讲的反感,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同感,不少网友认为趴着睡不足为奇。然而,必须明确的是,我们反感的是假大空的形式化报告或类似活动,我们并不反感一位颇有建树的老学者,也绝不反感尊师重道。就此而言,即便一些学生来到吴先生的讲台下是被“安排”的,即便活动本身有些形式化,然而,一位老学者的真诚演讲本身是值得我们仔细倾听的,因为在这里,倾听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学术态度。

如果学生们对活动本身有不满,大可以向组织者提建议,甚至是拒绝来参加。无论如何,在讲台下趴着睡都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让人痛心的是,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人也许并非对科学道德不理解,而是没有切实地将之落实到一己的心灵与行动中。因而,我想强调的是,必须志存高远、身体力行……”这是吴先生所作报告中的一段话,我以为,所谓对科学道德与求知精神的坚持,也须从尊重一位老学者的真诚演讲开始,没有一个个细节的尊重与坚守,便无法保证更大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不发生,也难以成为真正的学者。

在求知路上,该有基本的尊重与严谨,这种治学传统不会因场合和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就此而言,我难以对学生们的趴下睡表示理解。就像吴先生在报告最后所讲的,“我虽已年逾九十,但仍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仍要求自己以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向未来。”作为后辈的求知者,应在讲台下抬起头,听一听,用一种向上的精神承接这未来。寇宇龙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