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办起国学私塾 西安家长思想突围?

15.09.2015  11:04

私塾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后来,被学校教育取而代之。如今,“全日制”国学私塾从民间悄然兴起,这是向传统文化的致敬还是在教育上的另辟蹊径?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记者调查中发现,西安国学私塾的办学者竟多是学生家长,原因之一是作业量大让孩子苦不堪言,他们为自己孩子改变了生活的轨迹,走上一条不寻常之路。国学私塾的规模也普遍不大,几人到十几人的居多。毕竟,把孩子送到体制教育外的私塾上学,对任何一个家长来说都需要勇气。

为女关5家公司开办学堂

高新区一栋住宅楼内,三室一厅的房间就是西安行智学堂所在地。客厅里,席地而坐的几个孩子正在大声读着英语,另外两个房间也是课堂,各有几名孩子在学国学经典。

46岁的王全民是这间国学私塾的创办者,也是老师之一。可在4年前他还是一名企业家,管理着5家公司。办私塾源起女儿儒儒。“当时她7岁上二年级。我每晚10点前都不敢回家。”王全民说一回家就听见妻子在大声催促孩子做作业,大量的作业让孩子每天做到很晚,越写越不愿意写。他觉得女儿很痛苦,对学习很排斥。也开始思考目前的学校教育对女儿的未来是不是真的合适。

古人说少年养志,15岁的孩子就要有思考的能力和远大的志向,可我身边朋友的孩子却都陷在题海里应对考试。没有时间想别的,这不正常。”因为常年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指引王全民走上学习国学经典之路。“刚开始培训员工要为金钱努力,转向文化上的培训,最后回归国学经典。经典多讲正能量、智慧和慈悲。

他说有一天彻底看透了教育的本质,“上学的教材书谁现在还留着?但国学经典的书谁看过了会丢?”他认为大量的时间应该学更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学考完就丢掉的东西。于是和妻子一商量关了公司投身办私塾,并很快找到了“盟友”——和他有一样想法的家长。儒儒从原来的重点小学离开,和其他5个小朋友一起上了爸爸办的私塾。4年过去了,学生从6个发展到现在的近20个,老师有6位,从幼儿园到初中年龄段的孩子这里都有。课程不仅有国学经典、绘画、武术、古筝等,还有数理化和英语。

古人教学思想其实很科学,因材施教,不同阶段重点不同。例如‘童蒙养正’,就是说启蒙教育要用经典来教人向善,以养正气。”王全民对私塾的教育充满自信,“树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教育也是如此。女儿也学得很快乐,人品很好。学到智慧最重要,现在这里的孩子如今再去学其他东西,再去应付学校的考试非常容易。

夫妻双双转型办私塾

佘林翰和妻子丁家桃曾是老师,一个教初中一个教小学。2001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这一年,夫妻听到一场从台湾来的儿童读经的讲座,就开始了一种尝试。

从孩子4个月起,给她放四书五经的磁带。会说话就开始引导她读传统经典。因为13岁以下的孩子读经典没有难易的概念都能记住。”佘林翰认为小学阶段的课程完全可以压缩,女儿小学连跳了三级。六年级时转到了一所重点小学,这时候他发现女儿对大量的作业产生了烦躁对抗心理。

让孩子从小读国学经典的家长数量也不少,有些家长就把孩子送到私塾去上课。”佘林翰在其他家长的影响下,下了狠心让女儿离开了学校,带回家自己教。2009年开始,夫妻两人在蓝田开办了西安闻道私塾经典诵读学堂,学堂里最多有4个孩子。学堂开了一年多之后,因为生源等原因停了。但佘林翰14岁女儿和11岁的儿子如今仍在其他私塾上课,始终远离体制教育。

佘林翰认为,私塾教育的好处是非常显著的。女儿如今比同龄人思维更敏捷、人际交往更自如、记忆力更好,可自如地在更多人面前分享观点这都是读经典带来的优势。“她以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讲师。” 本组稿件记者 陈黎/文 记者 雷伟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