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法院“三全程”践行“最后一问”见实效

29.03.2016  11:21
        陕西法院网讯    “和邻居王世明要了8年的10000元贷款,只跑了2次法庭,用了9天时间,便让安塞法院招安法庭的法官追了回来,而且立案、审判法官通过问话的方式把我所想所急的事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真是替我办了实事、解了难题呀!”安塞县沿河湾贾家洼村的李树发老汉每提起此事便激动不已。

        李树发的经历只是延安中院《民事诉讼“最后一问”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在安塞法院全面落实的一个缩影,制度出台以来安塞法院党组高度重视,立即制订相关贯彻落实措施,先后三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确保制度真正落实,切实保障当事人充分表达诉求,进而提升司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立案“全程留声”助推制度见实效。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和三个人民法庭立案窗口,依托信息化建设平台,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告知当事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渠道,对登记立案的,登记后询问当事人是否有其他诉求、法院能为其提供的帮助。在立案全过程,特别是关键环节实行实时监控、全程留声,并作为资料存档,定期检查评比,奖优罚劣,促使立案人员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和制度的全面落实。

        审判“全程留痕”助推制度见实效。在审判的各个程序各个环节设置落实“最后一问”的重点,对办案人员全部配备执法记录仪,将保全、调查、鉴定评估、调解、合议定案、执行等审理流程全部记录,形成电子资料,归入案卷电子档案,随卷保存。同时在纸质档案中的所有环节也必须体现主动发出“最后一问”记录,确保当事人充分行使诉权,表达自己的各方面诉求。

        判后答疑“全程留名”助推制度见实效。判后答疑时主动告知当事人答疑人的姓名、联系方法,便于当事人事后咨询更加便捷。答疑过程因势利导,对当事人、代理人、在场的近亲属等群体也进行答疑,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法院裁判理由,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对案件审理的知情权,减少误传误报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明确每一个案件的答疑由谁组织、谁主持、谁参与、谁负责,并将疑难、新类型、特殊案件的答疑工作明确到庭长及经验丰富的老法官,确保答疑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好为当事人服务的“最后一问”和“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