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逾152亿元

17.07.2015  09:31
 

  日前,全省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会议在榆林召开。会议邀请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王兵就《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2014)》作了权威解读,首个国家层面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最新成果得以公布。结果显示:2014年,安康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总价值高达152.41亿元,居陕南三市之首,在长江流域名列第三。

  值得关注的是,什么是生态效益价值?林业的生态作用早已得到社会的重视,其生态服务功能也已被广泛认可,但其量化功能和货币化价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计算过。科学客观地研究、评估和量化林业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有利于定量反映林业生态建设成就,揭示其生态服务的重要性,增强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绿色GDP核算和决策。本次国家报告,监测评估了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的13个退耕还林工程省份和163个地级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价值,主要由退耕地造林、宜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共同提供,评估指标体系由七大类15项指标构成,具体包括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防护等功能与价值。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安康市退耕还林工程面积47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14.08万亩,宜林荒山造林231.12万亩,封山育林30.8万亩。监测评估表明:全市退耕还林涵养水源4.39亿立方米、保育土壤557.90万吨、释放氧气129.77万吨、吸收二氧化碳54.74万吨、吸滞PM2.5达到21.8万吨、提供负离子126.75×1022个。七大类功能价值总和为152.41亿元,相当于安康市2014年生产总值(GDP)689.44亿元的22.1%。

  长江、黄河流域中上游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极大作用。自1998年特大洪灾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的方针。1999年秋季,陕西、四川、甘肃三省率先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安康是最早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地区,工程建设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3.51%,涉及47.85万个农户182.7万农民,是全国退耕还林启动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参与面最广的地区之一。

  十五年的退耕还林,使安康生态环境发生的最明显变化就是山更绿、水更清、人变富。退耕还林拉动林地面积逐年增长,森林覆盖率较退耕前的41.2%净增18.7个百分点,达到59.9%以上。治理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超过0.54万平方公里,汉江水质常年控制在饮用水二类标准,空气优良天数357天/年,为保护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创造良好条件。十五年来,安康受益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投资50.53亿元,退耕农户户均政策性增收10560元。通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培育形成了以富硒茶、木本油料、干杂鲜果、林下经济等为主的经济林面积645万亩,建成万亩基地镇86个,强村大户1988个,现代林业园区157个,2014年全市林业生产总值达到82.85亿元。退耕还林不仅是安康市林业生态建设的增速提质,其实质是将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全过程,催生了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解放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有力推动全市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康市还将继续加大退耕还林进程,“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实施15-25度水源地和25度以上陡坡地的退耕造林,争取到2020年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00万亩的目标。同时,继续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工作,加大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提高林分质量,让林业生态效益价值不断提升,为社会创造更加优质的生态服务。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