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双高双普”战犹酣 教育事业谱新篇

07.05.2015  19:17

为推动宜君县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全县紧紧围绕“双高双普”目标,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扎实工作,确保创建一举成功。

脚踏实地,夯实基础

2001年10月,全县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被评为全市“两基”先进集体。通过对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和教育创强等工作,使得全县初级小学和教 学点由329所减少到185所,完成危房改造学校112所,32008平方米。同时,还建成40个现代远程教育示范点,258个远程教育播放点和4个“明 天女教师”项目学校。县一中、尧生中学等8所学校建起微机室、多媒体教室。2005年取得“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153所,教育现代 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先后通过市级标准化教研室验收、省级标准化教育督导室、省级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县,创建3个市级教育强乡镇、2个省级教育强乡 镇,2008年荣获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2012年5月,正式启动“陕西省‘双高双普’县”创建工作。

真抓实干,蓄势待发

近三年来,全县对于“双高双普”创建工作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鼓作气,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抓教育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教育协调发展的文件及相关配套政策,建 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联系学校制度,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和共同促进的现代管理机制。抓经费投入。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 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教育财政拨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三个增长均落实到位,全县拨付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资金、新增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和中央农村 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情况达到政策要求。抓布局调整。全县学校总数由2010年的54所减少至41所,建成了18所寄宿制学校,全县38%的 学生住校就读,形成了全县1所高中(职中)、6所初中、一乡一中心小学一中心幼儿园的格局。抓办学条件。“双高双普”创建以来,累计投资1.44亿元,实 施了县中心体育场改造工程、城关二小及太安中学校舍安全工程、1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5所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8所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投资882万元建设县一中综合教学楼,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完成了全县20所学校的视频监控设备和22所学校的消防设施配备;给各学校新配备“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122套,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化教学水平。抓师资队伍。全县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88%、96%、100%。充实幼儿园师资力量,公 开招聘幼儿园园长10人,新招录教师53名。抓普及程度。全县现有小学适龄儿童3928人,入学率100%;全县初中适龄少年1879人,升学率为83%,辍学率严格控制在2%以内(2013年无辍学),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6.7%;初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15周岁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100%;17周岁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抓素质教育,建成了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德育基地。抓协调发展。全县现共有公办幼儿园12所,学前一 年、三年幼儿入园率分别为90%、80.9%,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83%。

奋力冲刺,确保摘牌

今年3月26日,宜君县召开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迎国检暨“双高双普”工作推进会,对做好创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县上下信心高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创建工作氛围日益浓厚。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高双普”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和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搞好部门配合。完善县域各类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合力。县教体局、政府督导室负责制定“双高双普”的实施规划与保障措施;县财 政局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地税局足额征收相关税费;公安、工商、文广、交通、药监等部门共同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发改、人社、监察、 农业、民政、 科技 、司法、国土、住建、环保、文明办、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在法制教育、校舍建设、文明学校、绿色学校等方面发挥作用。

加大财政投入。对照《验收标准》依法落实教育经费投入各项政策,县级财政教育拨款做到“三个增长”,健全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省市补助资金拨付到位,县级配套资金落实到位。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突出工作重点。实施中小学标准化校舍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中小学理化生实验室、科技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等标准化部室建设,基本建成学前教育县、镇两级覆盖体系和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 (通讯员 贺晓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