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宝塔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整出一片新天地

05.10.2015  13:29
   

 

 

 

 

 

      进村就是笔直平坦的柏油路,路旁绿树婆娑,休闲广场设施一应俱全,连体窑洞整齐排列……这里是李渠镇张新庄村,是宝塔区与民营企业家联手打造生态村的一个典范,村里除了有全区境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高标准养鸡产业之外,乡村旅游也在这里蓬勃兴起,这个山峁小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谈到村里的变化,村民们喜上眉梢,“闲下来时,我们就来广场下棋、锻炼、扭秧歌,这样的日子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近年来,伴随着一场观念更新,宝塔大地正发生一场如火如荼的环境变革。该区按照“五位一体”的总要求,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突破口,全力提升和改善农村环境,积极探索陕北地区农村环保的新路子,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区、国家生态示范区。
      统筹安排,规划先行,科学制定整治方案
      宝塔区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和“区域一体、集中连片”的要求,认真制定整治方案,明确整治目标,循序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一方面,坚持“四化”主体,着力打造示范工程。全区将连片整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为主体,将代表性强亟须整治的村组作为连片整治的对象,对地域空间相连的多个村组实施综合治理,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多个村组进行同步治理,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断迈上新台阶。另一方面,坚持“五个”结合,着力打造样板工程。为实现“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清洁”目标,宝塔区坚持将连片整治与环保文化宣传、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大气污染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五个重点工作相结合,牢固树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的理念,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反复修改规划设计,而且强调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加快具有陕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多措并举,突出重点,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宝塔区以实施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力争使重点变亮点、亮点成特点。在饮用水源保护上求实效。宝塔区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在水源地周边严禁有污染源的工业企业布局设点,累计关停油气井50余口;坚持“生态移民”战略,对水源地周边的村庄实施移民搬迁,彻底杜绝污染源,累计搬迁村民16406户;坚持“生态恢复”战略,对搬迁村庄的宅基地进行复垦和绿化,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目前全区退耕还林达106.82万亩。同时,按照饮用水源地示范保护标准,统一设置标识牌和防护栏,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共同管理机制。目前,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特别是延安城区应急供水水源保护地红庄水库,河庄坪镇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标准,严禁布设一口油井气井,严格水源地环境监测,水库长年水质达标率为100%。同时,水库周边的5个村483户1419人实现整村生态移民搬迁,库区和水源保护地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在生活垃圾处理上求创新。以垃圾处理“全面化、规范化、无害化”为目标,全力加快垃圾填埋场建设和垃圾箱、垃圾车等基础设施配备力度,垃圾处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95%以上。同时,全区还积极探索“企业出资修建、乡镇管理维护”和“企业集修建管理维护为一体”的垃圾处理模式。河庄坪垃圾填埋场就是一个实例,它由长庆油田采油一厂修建和运营,全面处理采油厂和镇区生活垃圾,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走出了一条新路。在垃圾处置过程中,乡镇环卫站及村环卫队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按照“乡镇主导、村组主管、村民主体”的原则,三级联动,层层抓落实,真正做到了“户保洁(分类)、村收集、镇处理”。此外,河庄坪镇还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评估引进有资质的保洁公司(物业公司),承担镇区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促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整体提升。
      在生活污水处理上求突破。全区探索建立了“企地共建、互惠互利”的模式,不断提升村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处理能力。在青化砭镇,青化砭采油厂出资修建污水处理厂,青化砭镇筹资修建镇区污水收集管网,由采油厂统一收集处理达标后回收利用。如今的青化砭镇,已经逐步走上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民营企业治平集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李渠镇张新庄进行连片治理,并建立大型沼气池,集中处理村民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类沼气池1754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处,较好地解决了面源污染。
      随着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的深入,全区上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年来,先后通过各种渠道筹措整治资金2亿多元,切实为推动连片整治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广泛宣传,夯实责任,提高绿色发展意识
      让绿色发展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才能凝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正能量。宝塔区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介,通过设置宣传栏和标示牌、建立环保文化宣传墙等形式,不断提升群众环保意识,引导和规范村民保护社会环境;大力开展“进企业、进校园、进乡镇、进村组”宣传活动,切实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进村组的宣传中,引导和组织村民以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项目实施,群众自觉践行环保行为的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让宝塔区各级干部都能守土有责、守土有方,让全区群众更加热爱宝塔的山、宝塔的水、宝塔的一草一木。
      在集中连片整治过程中,宝塔区每年与乡镇、村组签订《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并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要求结合实际,全力推进,真正做到了“整治对象、整治内容、整治目标、示范效应和责任问责”五明确。同时,专项督查组也不定期巡回督查,建立和完善“月检查、季通报、年度评比”制度,及时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对不能按进度完成和实施质量不高的乡镇,在年度考核中“一票否决”,切实让生态立区战略、绿色发展意识,深入人心,共同推进。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三年来,宝塔区在生态村建设、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环境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了生态村张新庄、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的治平养殖场、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的河庄坪垃圾填埋场、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青化砭采油厂生活污水处理站等治理典范,让良好生态成为农村加快发展的“绿色动力”,谱写了一曲曲绿色的赞歌。
市级生态村——李渠镇张新庄村
      李渠镇张新庄村位于李渠镇西北16公里处,全村67户181人,面积4736亩,森林覆盖率85%,201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近年来,该村在以民营企业家、治平集团董事长、联合党委书记张平同志带领下,以建设生态村为目标,把农村环境整治同生态创建有效结合,坚持新村生态布局、循环经济承载、环境宜居宜游的发展思路,做到“山、水、田、林、路”治理一步到位,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使群山环抱中的张新庄村展现出村新、业盛、景美、人和的宜人景象。
      ——生态建设常态化。张新庄村结合村庄荒芜、生态脆弱的实际,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企业家投资,村民自觉投工投劳,退耕还林、人工造林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生态村。2006年,治平集团出资1800余万元,为每户村民修建四窑连体独院一座,并配有厕所、洗澡间、太阳能热水器,健全了村庄水、电、路、通信等配套设施。随后,治平集团每年投资五六十万元,购买绿化树种,发动村民对周围山体及村庄进行绿化,经过10年的坚持,累计完成人工绿化2200亩,全村退耕还林面积达1459亩,全村绿化率62%,形成了一个林木、花草、人文相互滋养的完整生态体系。
      ——经济模式循环化。为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治平集团投资1500万元建成治平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年种、蛋鸡饲养量突破8万只,产值1400万元,是延安市农业龙头企业、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了减少养殖环境污染、促进废物循环利用,治平养鸡场秉持生态发展理念,率先实施大型沼气工程,建有7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1座,年处理禽畜粪便3.7万余吨。通过沼气池建设,将鸡粪通过发酵、脱硫、厌氧消化,产生“三沼”,沼气用于发电,每年可发电20万度;沼液用于养殖场周边苹果、蔬菜生产;沼渣用于生产有机复混肥,年产优质沼肥3.7万吨,全年综合经济效益108万元,实现了“鸡—沼—肥”循环模式,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环境整治规范化。在垃圾治理上,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办法,配置户用垃圾桶36个,移动垃圾箱体2个,设置垃圾收集点1处,安排专职保洁员2名,垃圾日产日清,运往镇垃圾填埋场处理。在污水处理上,对污水管道进行疏浚,让污水流经化粪池“过滤”后直接还田。全村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不断提升,焕发出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新光彩,群众对建设“生态、美丽、幸福”张新庄信心倍增。随着张新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乡村旅游业也蓬勃兴起,每年来村游客超过5万多人。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典范—— 青化砭镇
    青化砭镇位于延安市区东北部40公里处,是著名的青化砭伏击战所在地。全镇辖72个行政村、1个社区,9743户28489人,镇域总面积264.03平方公里,近年来,全镇按照“经济强镇、生态优镇、和谐新镇”的定位,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抓手,积极探索“企地共建、设施共享、互助共赢”的农村环保模式,扎实开展“五抓五效”活动,逐步走上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该镇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保护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9处,设置饮用水源保护区界碑、饮用水源标志牌等27处,设立三角折弯护栏2000余米。同时,积极实施气化乡镇工程,青化砭生态移民小区和灾后重建安置小区以及驻镇各单位都将陆续使用天然气,有效缓解了燃烧煤炭造成的粉尘污染。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驻镇企业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加强与青化砭采油厂协商合作,新建污水收集管网3公里,将镇区及生态移民安置小区生活污水引入采油厂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同时,利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新建总库容5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一座,近3公里的进场道路由采油厂负责出资修建,有效解决了镇区、采油厂及其周边生活垃圾收集处置问题。
      青化砭镇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契机,逐步探索“企地共建、设施共享、互助共赢”的环保发展模式,通过连片整治示范项目购置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备,新建卫生垃圾填埋场,有效解决了镇区及采油厂生活居住区生活垃圾污染和处置问题,利用采油厂现有的日处理能力为500吨的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有效解决了镇区、厂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实施生态恢复保护工程,在205省道沿线栽植常青树种2000余株,完成石圪、常屯、青化砭3个村的村庄绿化;坚持不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镇25度以上地块全部退耕,共实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4000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将居住条件较差、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20个村庄940户村民,统一搬迁到新建的生态移民安置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休闲广场、大桥、山体公园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
      在省市区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镇还利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实施了一大批农村环境源头治理工程,新建10立方米沤肥池62个,用于治理大棚蔬菜种植户剩余的尾菜腐烂造成的污染;根据畜禽养殖户的养殖规模,结合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建设30立方米沼气池2座,15立方米沼气池109座,用于治理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有效缓解了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与此同时,该镇还利用各类纪念日、宣传日,大力宣传环保政策、法规,借助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的实施,在镇村设置环保宣传栏40处,粉刷环保文化宣传墙112处,印发环保宣传手册3000余册;积极开展环保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镇中心小学和中学定期开展环保知识教育及有关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河庄坪镇
      河庄坪镇位于延安城区北部,南距市中心8公里。全镇辖28个行政村、2个社区,镇域总面积102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912人。2011年、2014年先后被中、省有关部门确定为省级重点示范镇和全国重点镇,2015年6月又被确定为国家级建制镇示范试点。近年来,始终坚持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谋划、同步推进,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绿色休闲的新型城镇。共争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资金700万元,建成容量为15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场一座,购置垃圾清运车3辆,修建公厕8座,垃圾屋30个,配备了一批垃圾桶、果皮箱等环卫设备,全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该镇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深化环保认识相结合。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加强环境保护就是提升发展内涵”的理念,着力在思想发动和宣传引导等方面狠下功夫,采取广播电视、标语横幅、文化长廊等多种形式,推动环保宣传“六进”,即:进社区、进村庄、进村户、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发放《农村环境保护手册》2000余册,充分发挥辖区居民群众、驻镇单位的主体作用,动员他们投工投劳、共建共享,营造“人人关注环境、人人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二是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按照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和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布局,先后投入各类资金9316万元,实施了镇区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工程;整合灾后重建、移民搬迁等项目资金,将居住偏远、生产生活条件差的村民集中向重点镇搬迁,已落实搬迁502户1757人,年底前均可入住;突出“卫生整治、院落整理、村庄绿化、屋顶改造、破旧拆除”五项重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把包茂高速沿线的小沟、康家沟、李家湾等10个村打造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样板点;以“镇区为核心、村庄为重点、公路为廊道、山体为依托”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栽植刺柏、红叶李等各类花草树木30余万株,完成西山山体公园一期350亩高标准绿化,在镇区东、西两侧分别建成了占地4000亩的退耕还林示范流域和10000亩山地苹果示范园。
      三是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该镇地处延河中上游,辖区还有延安城区应急供水水源保护地红庄水库。对此,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政绩观,明晰全镇“商贸流通集聚地、休闲旅游大后方”的产业发展定位,在镇域内坚决不允许发展有污染源的工业企业,特别在红庄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标准,严禁布设一口油井气井,严格水源地环境监测,水库长年水质达标率为100%。同时,逐年将水库周边的5个村483户1419人实施整村生态移民搬迁,并对原宅基地全部进行复垦和绿化,确保了库区和水源保护地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四是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环卫机制创新相结合。针对镇、村负担过重、工作效率不高、责任无法落实的环卫工作现状,镇政府在全区率先推行环卫保洁工作市场化运作,将镇域内206省道沿线十个村的一条主干道、四条街道、十五条巷道,约四平方公里的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引进一家有资质的保洁公司承担,全镇环卫管理成本下降了30%左右。使全镇环卫保洁队伍更加专业,效果更加明显,打破了镇环卫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管干一体模式,全权负责监督、管理和考核。实行专业保洁与社会化管理相结合,由镇环卫所给辖区各单位、商业门店和居民住户划定卫生责任区,签订环境卫生“四包两禁止”责任书,建立了“镇环卫所—村组—网格员—保洁员”四级环境卫生保洁管理机制,变“一家管”为“大家管”,做到“分片划段、责任到人、无缝对接、不留死角”,努力向天蓝、水净、地绿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