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渭河整治|堤固水清幸福河 路通岸绿景如画

07.07.2015  19:51

古汉台网7月7日讯 近期,由于受强对流极端天气影响,我国南方和我省 汉中 连降暴雨,河水猛涨,洪水暴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然而,地处我国西部的宝鸡,虽然也遭遇大到暴雨的袭击,但因穿境而过的渭河堤防固若金汤,从而把“洪魔”的破坏力化解于无形。昔日荒草丛生、污 水横流、黄沙成堆的渭河;如今波光粼粼,污水变清流,两岸美如画,自然风光旖旎,变成了一条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这是市委、市政府驰而不息对渭河流域 进行综合整治的结果。

如今的母亲河“堤固、洪畅、水清、路通、岸绿、景美”,成为养育西秦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河。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客商在渭 河两岸投资兴业,这里涌动着加快发展的滚滚热浪,一条条产业带展现着宝鸡人民干事创业的崭新形象,一个个高新企业引领宝鸡阔步迈进新时代。

安澜河承载治水梦想的“破冰”壮举

善治秦者先治水。渭河是 陕西 人民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三秦儿女,奠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从大禹疏导江河平定洪水的传说,到郑国开山筑渠振兴秦国的足迹,再到李仪祉技术救国兴建“ 关中 八惠”开创现代水利先河,水利建设在三秦大地上一脉相承,绵延至今。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推进,我市在渭河流域治理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力度不足,泥沙淤积、 洪水频发、水质污染、径流锐减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制约着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每年汛期,洪涝灾害频发、水患不断,严重威胁着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 和财产安全。

站在新的起点上,秦时的“郑国渠”、民国时的“泾惠渠”、新中国成立后的“宝鸡峡灌溉设施”……这些曾让三秦百姓受益的水利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拯救渭河、治理渭河,刻不容缓。

2011年,省委、省政府《渭河全线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出台。宝鸡市委、市政府按照省上统一部署,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各界参与”的负责制,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社会参与等方式,迅速在全市打响渭河综合整治工程攻坚战。

这次治渭工程之浩大、质量要求之高、生态环境之好、产业带动之强,历史罕见。承载治渭梦想的“破冰”壮举全面展开。

4年多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把治渭作为一号工程,“诊治”建设中存在的“疑难杂症”,对治渭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的干部进行问责,让德才兼备、敢于担当、善打硬仗的干部充实一线,施展才华。

一系列措施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群众听到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新词、热词:“安澜”,就是让“母亲河”恢复平静与慈祥,让老百姓过得舒心和坦然。这些走进宝鸡老百姓生活的新词汇,是宝鸡人的期望,更是宝鸡治渭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

治渭伊始,时任市委副书记、现任市委书记上官吉庆,时时惦记着这一惠民工程,多次来到治渭一线,调研施工中的困难,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了许多“不 治之症”。他每到治渭现场,都对一线施工人员千叮咛万嘱咐:“渭河综合治理是一项民生、民心、德政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治渭工程必须要经得起历 史和人民的检验。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务必能快则快、能超则超,渭河早一日安澜,老百姓便早一天安乐。”市长钱引安一上任,足迹就遍及治渭每一处施工 现场,找问题、议措施、破难题,要求施工人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拼搏精神,比质量、比干劲、比速度,为打造安澜河再立新功。

陈仓区一马当先,配合驻宝68210部队率先启动堤防工程。广大官兵发扬难不倒、挡不住、摧不垮的“开山斧”精神,冒严寒、顶烈日,在短短90天里,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虢镇渭河大桥至五一村3.1公里堤防的堆砌任务,践行了“热爱第二故乡,造福驻地人民”的庄严承诺,为全市乃至全省作出了 样板工程,受到省委书记赵正永、省长娄勤俭的高度肯定。

岐山县实行“五加二、白加黑”机制,抢时间、比进度,提前完成了治渭任务;高新区、金台区、渭滨区、扶风县、眉县出利剑、斩“黑龙”,下硬茬疏浚河道,对倾倒垃圾、围垦河道、种植高秆作物、乱采砂石、修建违章建筑等行为,以壮士断腕的气魄进行整治,还大河通畅。

陈仓区西秦村党总支书记李亚林说:“2003年,我目睹了那场意想不到的洪灾。渭河不足千立方的流量,就冲垮了西秦段堤防,多亏部队官兵和全区干部群众紧急应对,才遏制了洪魔。如今,这座大 堤坚不可摧,生活在这里安心了。”从清理淤泥杂物,到加固河堤,再到植树造林,李亚林和附近的村民目睹了“母亲河”由危转安、自浊到清、从丑变美的大转 变、大整容。

据了解,四年多来,我市完成了151公里干流堤防建设任务,修建交通桥19座,修复滩区45平方公里,实现了堤顶路全线贯通,使这条安澜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生态河实现造绿梦想的恢宏画卷绿色,是宝鸡建设“生态河”的鲜明符号。在治渭堤防工程推进中,市上每年抓住春秋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建成一段河 堤,栽下一片绿林。如今,漫步在渭河大堤上,一排排笔直的树木相映成趣,一行行翠色欲滴的林带一眼望不到边,一处处碧水中白鹭点点、水草丰腴,呈现出百里 生态恢宏画卷。

四年多来,我市在堤防内外及护堤地林带栽植银杏、红叶李、紫薇、玉兰、女贞等树木16万株,在河滩内种植芦苇、芦竹、月季、荷花等花草180万平方米,整治滩面5800余亩,取缔采砂场120个。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建设人工湿地,净化水质。先后建成河流生态带、滨河休闲带、城市休闲区、原生态保育区、芦苇荡核心区、水质净化区和水 生植物繁育基地(两带四区一基地),完成了134公里堤顶硬化绿化工程。

沿渭“四区三县”全面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涌现出金台区东岭村、渭滨区石坝河村、陈 仓区晁阳村、高新区东崖村、岐山县岐星村等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先进典型。同时,市上重拳出击,关停了秦岭化肥公司等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 业,实施了圣龙纸业、法门寺纸业等企业化学制浆生产线工艺改造,让阜丰生物、宝氮集团等企业退城入园。

濒临渭河的眉县,把治渭防洪工程与建设“生态眉县”相结合,变水患为水利,变荒滩为景区,全力打造“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环 境。县上以张载文化、渭河龙脉文化等为核心,先后栽植七叶树、玉兰、海棠等行道树3.8万株,玫瑰、麦冬等植被175万平方米;在渭河滩涂栽植柳树、樱花、芦苇、睡莲等绿化植被6800余亩,建成渭河湿地公园、槐树林风情园、蒹葭台、渔夫码头主题公园等生态文化景观11个、湿地5500多亩,建设亲水平台、观景亭、木桥、雕塑等景观及休闲广场56处。如今,一幅“以湖为心、以河为脉、以绿为体”的恢宏画卷展现在世人眼前。

为了让“母亲河”更加清澈,岐山县构建了条带式折流型表面流湿地系统,可对水中的悬浮物进行吸附、沉淀、过滤,氨、氮等由植物吸收和微生物代谢 降解转化,达到水质自然净化和生态修复。建成两岸堤防生态缓坡7公里,种植芦竹、芦苇6.5万平方米。经省市环保部门监测,渭河岐山段水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数值均下降50%以上,低于黄河流域(陕西段)渭河综合排放标准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

高新区西崖村村民赵丑儿目睹了“母亲河”的沧桑巨变。他每登一次河堤,总能收获不同的喜悦。“你看这些新栽的树木长势多好,像给原来光秃秃的河 堤穿上了绿色的棉袄。”赵丑儿抚摸着树,感慨万千。他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他由衷地感叹:“以前,堤岸很少见到树木,干完农活想休息连个乘凉的地方都 找不下,而今,这里随处都可以歇脚乘凉了。

据了解,在去年省环保部门检测中,渭河宝鸡段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较2011年下降了45%和43%;小韦河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较2011年下降了70%和65%。渭河已真正成为哺育西秦儿女的生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