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百姓问政”问出百姓真心话干部责任心

03.11.2014  13:53

    原题:“百姓问政”问出了啥

    ——宝鸡推进政府转职能干部转作风的有益探索

    “交警把偷拍摄像头装在注意不到的地方,究竟是为了纠违还是为了罚款?”“所有偷拍摄像头明天全部拆除,流动测速车提前50米告知。

    “盛景乐园小区出门没有路,得了急病救护车都进不来,咋规划的?”“小区出行道路3个月内一定修通。

    “阳光大厦一楼租给餐饮,油烟污染、噪音扰民,啥时候彻底解决?”“污染问题马上联系企业解决,解决不彻底保证搬离。

    录影棚里、聚光灯下、摄像机前,前来“挑刺”“揭短”的观众,连珠炮似的发问。政府部门的“一把手”们红着脸、出着汗,现场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2013年5月份开始,宝鸡市每两周一期的“百姓问政——干部作风大家谈”节目,越来越为群众所熟悉,很多人像追热播剧一样追看。该节目开播以来,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促进了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的深刻转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用人民路社区居民邢义广的话说,这是因为“群众的难处有地方讲,政府听到了真正给办。

     问出百姓真心话

    “百姓问政”节目开播时,在宝鸡市算是个新鲜事。第一期“百姓问政”的问政单位是市工商局,很多个体经营户踊跃报名来当观众。

    来是来了,但大多数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态,问题提得稀稀拉拉、不痛不痒,节目录制中一度出现“冷场”现象。究其原因,个体经营户怕的是工商局光听意见不办实事,不光意见提了白提,以后做生意还可能会受刁难或者设卡报复。

    时任宝鸡市长、现任市委书记的上官吉庆当时就坐在观众当中,他现场表态:“‘百姓问政’不办则已,办就一定办好,绝不是赶时髦、作作秀。问题没有禁区,大家大胆提问。”

    第二期节目一开始,首先向观众公布的,就是第一期节目收到意见的处理情况和整改进度。胜于雄辩的事实,让所有收看节目的观众心里一振:“政府是动真格了!

    心里有了底,观众也打开天窗说亮话,工作中的不顺、生活上的不满意、社会上的看不过眼,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全提了出来——“都说医保有大病救助,为啥这么难申请?”“公交空调车就不开空调,光能看见‘空调’两个字。”“买房五六年了,房产证一直办不下来,究竟啥原因?”“一下雨街道水积的能养鱼,干部就看不见?”……

    群众的意见越来越多、越来越实,从原来一期三五条到七八条再到现在的十多条,“百姓问政”的节目时间也从一期90分钟不断拓展到了120分钟。但观众还是觉得不过瘾:“还有好些问题没问到,咋又结束了?

     问出干部责任心

    一条条实际、具体的意见,猝不及防地摆在问政单位“一把手”面前,让他们感到聚光灯格外刺眼,录影棚里的温度好像也高了好几度。“压力山大”是“一把手”们最初上“百姓问政”节目的感受。

    “老百姓说的都是实话。为什么这些原本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我们压根就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胡公尚感触良多,“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激励我们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

    市住建局局长张德科花了两周时间,对机关20多个科室的50多项职能逐一进行了梳理,几乎翻遍了所有的法规依据。“只有真正掌握业务知识、了解存在问题,解答和回复群众意见才有底气,才能不在电视上丢人。

    “一把手”们从最开始的害怕听问题慢慢变成了想多听问题,一条条有理有据的答复,既解决了群众的心头所惑,也成为了各部门单位抓整改的风向标,“坐不住、立即办”成为宝鸡市政府部门转变作风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