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 就有希望:洛南小学教师张根让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

10.09.2015  10:03
            《陕西日报》2015年9月10日(冯江慧 记者 李岚) 题:“有爱,就有希望!” ——洛南县小学教师张根让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故事

洛南县景村镇齐坡小学教师张根让,坚持每周为残疾儿童董毅送教上门三次,把知识送到孩子的心田,把爱心奉献给残疾儿童教育事业。
            2013年9月25日,张根让和校长参加了洛南县全纳教育培训,了解到全纳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之后,齐坡小学制定了全纳教育实施计划、送教上门服务安排,根据残疾儿童具体情况,组建了红领巾帮扶小组。张根让主动请缨,请求负责重度残疾儿童董毅的送教上门工作,帮助董毅学习知识,并进行简单康复训练。
            今年已经14岁的董毅,家住齐坡村九组,距学校3公里,全家6口人,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姐姐在读高中。董毅在四五岁时,由于患了一场大病,父母先后带他到上海、北京儿童医院治疗,却得到的是一张绝望的诊断证明:后天性肢体残疾。为了筹集孩子治病的钱,父母外出打工,董毅多数时间跟在爷爷奶奶身边,在床上度过。因身体残疾,行动不便,到了上学年龄,却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10月的一天下午,张根让和“红领巾”帮扶小组一行6人第一次来到董毅家里,为董毅送来了书包、学习用品和各种读物,有的同学还带来了小制作、小食品、玩具以及水果。
            “刚开始时,董毅躲在床角,面向墙壁,不肯见我们。”张根让说,后来,让同去的小组同学,有的拿小礼物让董毅看,有的拿玩具反复比划,有的拿小食品让他尝,并告诉这些都是送给他的。董毅这才勉强转过身与老师同学会面,慢慢地与他们熟悉了起来,拿起书包,翻开图书,渐渐地开始着迷,临走时,董毅还拉着同学们的手不愿放开。
            回到学校后,张根让根据了解到的情况,确定每周一和第一小组同学开展送教,主教拼音、汉字;周三由第二小组同学送教,主教认数、数数;周五由第三小组同学帮教,主教唱歌、画画,周周如此循环,从不间断。
            记得又一次到了送教的日子,天却下起了大雪,十分寒冷,张根让和同学们却不畏严寒,冒着大雪,步行1个多小时,来到了董毅的家门口,老远就听见董毅在嚷闹,焦急地等待张根让他们的到来。见到张根让和同学们,董毅高兴极了,投来希望的目光。董毅的爷爷说,董毅等了1个小时,他劝说好几次,说下大雪了,老师们可能来不了了,可董毅却坚持要等,正是孩子的一丝丝期盼,让张根让感到了充实和温暖,也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两年来,张根让和同学们的帮教活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对于每次的教识字、画画、数数,他和同学们都经过精心准备,进行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目前,董毅的进步可快了,能认20多个汉字,6个单韵母,数30个数,从1写到20,还会做简单的加法计算,学会了唱歌。
            看到这些,张根让感到十分欣慰。“有爱,就有希望,我希望残疾儿童也能受到正常教育。”他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大残疾儿童帮扶力度,尽可能使其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使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

(信息采集: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