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不惜一切代价护水源

30.03.2015  13:15

 

      山阳,是“京津冀豫陕全媒体问水行”在“中线”陕西水源地采访的最后一站。

      也许是即将离开的缘故,也许是温暖初春的盎然,在这里,不仅是商洛生态的地标——天竺山层层葱翠,所到之处,均是山野绿漫。

      尽管这里的经济现状根本无法与东部沿海,甚至与受水地京津冀豫相提并论,但多年来,山阳“宁要清水绿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发展战略却从未动摇过。山阳的生态环境和流域水体环境保持、建设的“画面”一年比一年浓绿,一年比一年诱人。出境断面水质不仅稳定,且常年保持在国家规定水质标准以上。

      山阳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工艺改造升级和污染物综合治理,使县域内重点流域所有企业都实现了清洁化生产,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100%,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相继关停并转4家小型皂素加工企业、11家钒矿加工企业和造纸厂、化工厂,总共拆除设备损失达6200万元以上,关停企业减少销售收入6.8亿元,减少利润9200万元、税收1.04亿元,因此而失去就业岗位3500多个。

      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山阳以大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将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沼气能源等项目与改善民生、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县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得到较大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实现了山绿、水清、村美、人富的生态治理目标。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3年的53.2%提高到现在的62%,绿化率达到68.6%,全县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以上天数355天,先后获得“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在采访中,山阳所呈现的“绿色亮点”随处可见、可闻:

      实施了人工造林104.2万亩,飞播造林28.29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1174.65平方公里,生态修复644.67平方公里。

      为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马铃薯高产实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累计推广面积260万亩,节约化肥3900多吨。

      实施农村能源项目建设和联户沼气工程20处,可使每户每年减少薪柴2吨以上,相当于每户节约3亩薪炭林或3亩林地的年林木蓄积量,可减少水土流失量3.2吨。

      县城垃圾和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水1万吨、垃圾100吨。

      ……

      县林业局局长乐发仁在向采访团介绍情况时说,“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旨在让党中央、国务院和京津冀豫人民放心。”  本报记者 武盾

 

 

 

 

(责任编辑: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