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移民搬迁群众实现三个梦

28.01.2015  10:08

这辈子还能住上二层小洋楼,还能在家门口打工,真的没想到。”1月20日,山阳县银花镇叶家湾移民新村的涂国前高兴地说。他原来居住在天桥镇最偏远的红崖沟村,村里没有可通行三轮车的大路,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开始后,他搬出了大山,来到了银花镇政府附近的叶家湾村,自己也在村里的养鸡场打工,过起了舒心的新生活。像他这样从大山搬出来过上好生活的,近年来山阳县总共有8648户32428人。这也让山阳的城镇化率提升7.21%。

近年来,山阳县认真贯彻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采取规划引领、改善居住环境、拓宽就业渠道等措施,确保搬迁群众实现“三个梦”。

规划引领实现“市民梦”

该县坚持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位一体”目标,积极探索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试点工作。围绕“一个核心、三个重点、五个片区”的思路,不断创新“商贸集散型城镇”和“移民安置型城镇”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和重点镇建设,高坝店、户家塬等镇形成了道路畅通、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城市雏形。近年来,全县城镇化安置移民8648户32428人,占安置任务的69.74%,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7.21%。

改善居住环境实现“安居梦”

秉持陕南移民搬迁“挖穷根、除险根”的工作宗旨,该县按照“三优先”的原则,优先搬迁受地质、洪涝灾害威胁的家庭和特困户。针对不同地域,因地制宜规划了60-120平方米各种户型的房屋,供不同经济状况的搬迁户选择,想方设法让群众撤离危险地带,迁入到交通方便、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移民小区生活。同时,探索利用撤乡并镇后富余公共用房及农村校点合并后闲置校舍,通过分步改造,实行交钥匙工程,无条件安置贫困群众,确保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安居梦。

拓宽就业渠道实现“致富梦”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要求,逐步完善移民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建设,持续优化搬迁群众居住环境,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各种技能培训、扶贫贴息、产业带动、结对帮扶、劳动力转移和安排园区就业等方式,广渠道多途径带动搬迁群众就业。至目前,全县在移民安置小区周边建成核桃、茶叶等林果园区43个,建成黄姜、丹参等中药材种植园区21个,建成养蜂、养鸡等养殖园区59个,建成香菇、木耳等高山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区19个,累计有6886名群众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