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效益明显好转 企业运行质量提升

24.11.2017  21:52

——三季度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今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供需关系稳步改善,工业经济运行平稳,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一、主营业务收入平稳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02.7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3.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高5.9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6位。

 

2016年-2017年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单位:%)

 

  在全省40个大类行业中,38个大类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有12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

 

  前三季度,能源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50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9.4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992.2亿元,同比增长68.1%,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69.8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862.7亿元,增长14.2%,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1135.2亿元,增长5.7%,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22.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059.9亿元,增长15.8%。

 

  非能源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52.7亿元,同比增长14.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增速较高的行业有:汽车制造业1069.5亿元,同比增长65.6%,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42.5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863.3亿元,增长9.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991.6亿元,增长1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64.2亿元,增长12.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603.7亿元,增长14.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132亿元,增长6.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587.5亿元,增长4.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40.2亿元,增长9.5%;收入下降的行业有:烟草制品业140.2亿元,同比下降3.6%;造纸和纸制品业95.8亿元,下降10.6%。

 

  二、企业利润高速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495.4亿元,同比增长76.1%,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76.3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落9.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高53.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7位。

 

2016年-2017年三季度利润总额增速(单位:%)

 

  在全省40个大类行业中,有25个行业大类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2个行业大类工业利润同比下降。

 

  能源行业盈利水平加快。前三季度,能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789.1亿元,同比增长224.7%,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262.2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利润总额增速64.3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577.7亿元,同比增长289.3%,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260.8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利润104.3亿元,增长246.5%,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335.2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实现利润47.3亿元,由同期的亏损转为盈利;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59.8亿元,下降8.3%,降幅较去年同期收窄10.8个百分点。以上四个行业利润总额占我省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52.8%,占比比去年同期增加24.2个百分点。

 

  非能源工业盈利水平回落。前三季度,非能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706.3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5.8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利润总额增速11.8个百分点。其中,增速保持增长的行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利润64亿元,同比增长82.9%,比去年同期加快27.4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利润66.4亿元,增长35.5%,比去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22.8亿元,增长22.6%,比去年同期加快38.6个百分点;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21.5亿元,增长65.4%,比去年同期加快29.2个百分点。增速出现回落的行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37.6亿元,增长27%,比去年同期回落46.3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46.2亿元,下降2.1%,比去年同期回落15.1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29.3亿元,下降7.6%,比去年同期回落12.6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利润48.3亿元,下降0.4%,比去年同期回落9.8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44.6亿元,下降5.7%,比去年同期回落22.4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42.2亿元,增长134.4%,比去年同期回落121.6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80.7亿元,增长0.2%,比去年同期回落234.2个百分点。以上11个行业共实现利润总额503.6亿元,同比增长20.4%,拉动全省利润总额增速10个百分点。11个行业利润总额占我省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3.7%,占比比去年同期下降15.6百分点。

 

  三、税金总额增长平稳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税金总额增长25.8%,比去年同期加快37.9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应缴增值税增长31.8%,比去年同期加快39.7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回落8.5个百分点。增速较大的行业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85.4%,比去年同期加快90.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8.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41.1%,比去年同期加快83.5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37.9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2.6%,比去年同期加快19.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43.2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增长104.3%,比去年同期和上半年分别加快107.9和21.9个百分点。

 

  四、亏损企业减少、亏损额下降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1028户,同比下降11.8%,比上半年减少62户。亏损面17.1%,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收窄3.9和1.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39.1亿元,同比下降3.1%,亏损额比去年同期减少4.5亿元,但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形势依旧严峻。

 

  从主要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8.7亿元,同比下降62%,较去年同期减亏14.2亿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亏损24亿元,同比增长101.7%,较去年同期增加12.1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亏损额2.7亿元,下降89.8%,较去年同期减亏23.9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亏损11.8亿元,下降30.2%,较去年同期减亏5.1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亏损13.6亿元,增长103%,较去年同期增加6.9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亏损9.9亿元,增长80%,较去年同期增加4.4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亏损31.6亿元,增长259.1%,较去年同期增加22.8亿元。以上七个行业亏损额合计102.3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亏损额的73.5%。

 

  从重点企业看,前三季度,23户大中型企业亏损超过亿元。其中:延长油田股份公司、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渭南分公司、商洛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陕西榆林凯越煤化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汉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7户企业亏损超3亿元,亏损额共计50.9亿元,占全省亏损额的36.6%。

 

  五、企业成本下降,盈利能力增强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成本费用合计14185.2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上半年增加1.8个百分点。其中:主营业务成本12896.2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比上半年增加1.9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合计1289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半年增加0.1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省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0.09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38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为8.00元,比去年同期减少0.57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9.3%,,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增长3和0.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0.5%,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增长3.6和0.3个百分点。

 

 

  六、资金周转加快,经营效率提高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36.9天,同比减少2.9天;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7.3天,同比减少1.2天。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74.4元,同比提高6.7元;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41.9万元,同比提高24万元。

 

  七、企业杠杆率下降,经营风险降低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1%,同比降低0.9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资产负债率为46.5%,同比降低5.3个百分点;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资产负债率为41%,降低3.5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资产负债率为62.3%,降低4.6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资产负债率为39.6%,降低7.4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资产负债率为68.4%,降低3.9个百分点。

 

  总体看,今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有望延续。但随着后期基数不断攀升,工业产品价格回升缓慢,企业投资动力不足,全省工业经济压力依旧较大,形势不容乐观。

 

  后期,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宏观货币政策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全力稳增长促发展、奋力追赶超越的同时,还要面对支柱产业乏力,传统行业低迷,投资增长缓慢,加上去产能调结构任务的不断开展等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提前预判做足防范工作,准备好应对和化解措施。

 

  一是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增动力。二是加速周期性行业出清,加快过剩产能去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是继续加大降成本措施和力度,多手段为企业降税费减负担,切实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四是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去杠杆和防风险两手抓,加强风险管控提高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