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医务工作者援助马拉维 无疆大爱洒非洲

09.07.2015  18:10
宝鸡医务工作者援助马拉维  无疆大爱洒非洲 - 古汉台
来源: i2.tobei.cn

题记

马拉维,非洲东南部一个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

2011年3月,宝鸡市人民医院医教科 副科长、儿科副主任医师杨劲威代表市卫生系统参加 陕西 省第二批援助马拉维医疗队;2013年3月,宝鸡市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蒋玉惠、儿科副主任医 师薛满又成为陕西省第三批援助马拉维的医疗队员。他们三人以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和忠于职守的责任感,面对艾滋病、疟疾、霍乱、黄热病、埃博拉病毒感染等传染 病和频发地震的威胁,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圆满完成了援外任务,还把中国医务工作者的无疆大爱播洒到古老的非洲大陆,赢得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称 赞,在中非人民之间架起了友谊之桥,被当地人誉为“爱的使者”。

走出国门,代表的就是国家形象。事实证明,市人民医院这支团队是经得起考验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管条件优越还是艰苦,都能打硬仗、打胜仗。他们为世界和平出了力,为宝鸡卫生系统增了光,为宝鸡市人民医院添了彩!

薛满给孩子听诊

中国医生NO.1

杨劲威作为我省第二批,也是市人民医院首批援助马拉维的医疗队员,担当姆祖祖中心医院儿科及马拉维北部所有下属医院唯一的儿科学医疗专家后,真诚地与科室同事交流沟通,为当地医院培养更多实用型医务工作者来造福当地百姓。

当时姆祖祖中心医院医务部主任是马拉维人,潜意识里认为中国人语言不行,能力和水平如何未经检验,因此对中国医生能否胜任工作心存顾虑。很快,杨劲威就用实际行动纠正了外国人的这一偏见。

一天,儿科接诊了一名早产且重度窒息的患儿,当时儿科有美国、英国、菲律宾 的医生,菲籍首席专家主张用单纯吸氧的办法。杨劲威仔细观察患儿情况后,力排众议,提出必须进行气管内给药,以缓解呼吸窘迫症状。然而,麻醉科称没有新生 儿喉镜,儿科医生说没有呼吸机,英国专家强调没有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药物。杨劲威知道这是由于他们对科室不熟悉,而此前他已经仔细盘点过仓库,知道这些东 西都有,便果断地说,这些麻烦都能解决。他很快从库房拿来设备,当着外籍医疗专家的面利索地给患儿下了喉镜,实施气管给药,再加呼吸机辅助治疗。48小 时后患儿呼吸正常,脱离危险。他又针对脑缺氧进行治疗,25天后患儿逐渐康复。通过这件事,医务部长当着所有人的面兴奋地说:“中国医 生,NO.1!

此后,部长给医院院长打报告,正式认可了杨劲威作为该国北部地区儿科首席专家的地位。紧急关头,他的沉着冷静,应付裕如,加之流利的英语,彻底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医生的认知,树立了中国医疗队不仅知识丰富、医术高超,而且语言能力也不弱的良好形象。

在异国他乡的两年里,他每天都认真接诊,精心处置每位患者,高质量地完成临床诊疗任务,特别是帮助儿科建立了规范的诊疗流程,制定了一系列接诊、治疗、住院、查房等制度,使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

鉴于对中国医生业务水平与语言能力的认可,医院委托他承担了为期三个月的姆祖祖大学医学生临床实践带教与授课工作,将中国人友好和善的种子留在马来西亚学子心中。

在马拉维的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用医者的情怀,把中国人勤奋敬业、乐善好施 的美德渗透于日常工作。特别是他利用医院现有的设备,因陋就简开展的“胃食管反流症致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规范化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抗菌 药物的规范化使用”等新项目,填补了这家医院的技术空白。他接诊患者2900人次,诊断符合率达100%,诊察住院患者5000余人次,治愈率97.4%,班外会诊百余次,指导抢救重危病例273人次。这些不俗的成绩赢得了外国同行深深的敬佩。

神奇的中国“功夫

作为妇产科专家,蒋玉惠被分配到马拉维国家卫生部直属的卡姆祖中心医院。这 里病人多,病情重,值班期间要24小时或48小时不停地工作,有时整夜都在手术台上。蒋玉惠等中国医生用一把手术刀挽救了无数危重患者的生命,被外国 同行和当地人誉为“神奇的中国‘功夫’”。

三个月后,蒋玉惠被安排到距首都500多公里的马拉维第二大医院姆祖祖中 心医院,这里条件差,经常停水停电停网,与亲人沟通的唯一途径不畅,只能数着星星,把对亲人、朋友和祖国的思念托付给一轮明月。物资极其匮乏,红糖、水 果、蔬菜都是奢侈品;吃的米、面都是从南非等国家进口的,有时遇到大雨冲垮路面,断顿就不稀奇了。因在队里年龄较大,蒋玉惠兼任伙食管理员。为了能让大家 摄取丰富的营养,她想办法从国内带去维生素类药物,分发给大家,还在饭菜的烹饪上下功夫,变着花样搭配饮食,大家都饱含深情地叫她“老姐”。

给艾滋病人做手术,上手术台就如上战场,防护镜、皮围裙、高靴皮筒的装扮, 常常是在手术条件极差的环境下(没有空调,只有一台电扇)进行,每一次手术下来都是汗流浃背。难免有被扎手、被体液溅到眼睛里的情况,口服抗艾滋病药物的 副作用很大,头晕、恶心、乏力等肝毒性反应要持续很长时间,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工作。

援外期间,蒋玉惠面对病人无奈、渴望的目光,孩子们天真、企盼的眼神,以博 爱精神忠实地履行职责。手术中,腹腔严重感染、粘连二次甚至三次开腹的病人很多,有时发现肠管损伤,刚开始要请外科大夫,但很费时间,对病人不利。经过咨 询外科专家,对照手术指南,此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给予修补、吻合,术后加强护理。几次在姆祖祖所属的基层医院会诊时,总能看到一些术后伤口流脓的患者,病房 弥漫着腥臭味,她知道这是厌氧菌感染,便将从国内带来的双氧水给患者用。一周后再去时,病人居然好了。遇到类似情况,她总是想办法予以解决,比如头疼牙痛 以及感染的,就将自备的消炎药毫无保留地给病人用。两年期间,在当地医生配合下,她接诊病人2000余人次,手术400台,查房5000余人 次。2013年国庆节和2014年春节,两次去最南部的城市布兰太尔参加华人商会组织的义诊活动,累计给那里的孤儿及贫困人群捐款捐物上千美元。

2014年8月8日,当蒋玉惠得知父亲因病去世的噩耗时,正准备给一位宫颈癌病人做手术,她强忍悲痛,镇静地完成了手术。

蒋玉惠大公无私、为国尽忠的精神得到卫生部及省卫计委领导的高度赞扬,被评为“援助马拉维医疗队优秀队员”。

非洲孩子的幸运之神

薛满刚到马拉维的第一个月就向医疗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两年的锤炼考察,2015年1月,薛满终于被驻马拉维使馆党委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圆了她梦寐以求的夙愿。

姆祖祖中心医院儿科仅有一名菲律宾医生,其余的都是轮转医生和实习学生。于 是,薛满主动担负起新生儿病房的诊治和教学任务。新生儿病房室内温度都在40度以上,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12点,连上卫生间的时间都没有,从病房出 来时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儿科人满为患,不大的病房摆满了床位,每张病床上躺着四五个患儿。这些患儿因长期营养不良个个皮包骨头、眼窝深陷,不少肚皮因腹 水而胀得惊人。她率先开展了抢救休克患儿时骨髓穿刺输液抢救术、股动脉采血化验血气分析、对脑积水患儿通过前囟抽脑积水等新项目,以及对高热惊厥的患儿在 紧急时刻未建立静脉通道前,应用中医传统技术针刺人中穴及虎口穴的办法,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天深夜,急促的铃声将她叫醒,当她匆忙赶到医院时,发现一个口唇发绀、呼 吸困难、不停抽搐的新生儿,全身覆盖胎粪。根据多年经验判断,眼前是一个胎粪吸入的患儿,如果不及时救治,随时有生命危险。于是先清理呼吸道,从鼻腔和口 腔中吸出很多污物,来不及顾及白大褂上沾染的胎粪,就立即静注呼吸兴奋剂,并利用简陋的呼吸机给予正压通气氧疗。当患儿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时,太阳已经升 起。顾不上休息,匆忙吃过早饭又进入新生儿病房。

一名3岁的艾滋病腹泻患儿因长期慢性腹泻,导致重度脱水、重度营养不良, 来院时已经休克。因为脱水,血管塌陷,补液抢救时,换了两个护士行静脉穿刺4次,都不能成功建立静脉通道。薛满果断给予在下肢胫骨行骨髓穿刺术。她一手 固定穿刺部位,一手持骨髓输液穿刺针旋转刺入骨髓,有突破感后,拔出针芯,接注射器回吸有骨髓液后固定穿刺针外套管,连接输液器,加压快速注入液体,约半 小时后患儿血压开始上升,1小时后开始排尿,神志逐渐清楚。这时,不仅黑人大夫向薛满投来赞许的目光,就连白人医生也都竖起了大拇指。

援外期间,薛满攻克了语言关,特别是克服恐艾(艾滋病)、恐疟(疟疾)关, 每天都在与艾滋病病人零距离接触,自觉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落实到行动上,两年共查房5500人次,抢救或参 与抢救急危重患儿510人次,指导学生进行穿刺等操作120人次,单独采集新入院患儿病史575人次。

一名黑人护士长在薛满即将回国时,依依不舍地说:“薛,你能不能留下来?自从你来后这里新生儿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你是这些孩子的幸运之神!”(宝鸡日报 聿文小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