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学院建成一批特色校园文化设施提升环境育人水平

12.11.2014  11:05
            近日,随着周培源生平展览馆、汉水文化博物馆暨方济众纪念馆的建成,陕西理工学院建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设施,显著提升了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水平,受到了全院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陕西理工学院为纪念北大汉中分校的开创者而在北校区修建的周培源院士广场

陕西理工学院为纪念曾在这片热土学习或工作过的院士而修建的院士墙
              ——充分发掘北大汉中分校(代号653)文化资源,建成一批象征“653精神”的文化设施。 一是建成周培源雕像和周培源生平展览馆。以周培源为代表的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师生,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自建校舍、自制教具,一边建设,一边开展教学和科研,最终建成北京大学汉中分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急需的科教人才。与此同时,他们勤奋工作,严谨治学,在追求真理、攀登科学高峰的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为“653精神”的形成,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是建成“院士墙”。曾在北大汉中分校工作和学习的师生中,先后有十一位优秀代表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作为陕西理工学院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大连物化研究所所长张涛,也成功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了让更多的学子了解和学习他们先进事迹,传承和发扬他们投身科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院把他们的光辉事迹镌刻在校园里,建成“院士墙”,用他们的精神引领学生成长、鼓励他们成才。三是树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原址”“陈佳洱题词”等碑刻石刻,精心保护北大汉中分校校舍。在陕理工校园,北大汉中分校时期的建筑随处可见,保护完好,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当年楼宇命名清晰可见,“101楼”“301楼”“甲一楼”“乙型楼”“青年路”等名字依旧。该院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精心呵护,倍加珍惜,用浸润在这些见证了岁月变迁和时代变革的建筑文化,熏陶和感染着每一位身处其中的莘莘学子。

陕西理工学院建成汉水文化博物馆
              ——彰显学院所在地汉中的历史文化,建成了一批具有鲜明汉水文化特征的文化设施。 一是依托学院处在“汉家发祥地”独特地域优势,在积极从事汉水流域文化研究的同时,建成了汉水文化博物馆,让学生们在校园里就能切身感受汉文化的博大和悠久。二是立足语出汉中、与汉文化密切联系的成语典故,在教学楼内建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筑坛拜将”等成语故事浮雕,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做到“成竹在胸”,为早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奠定坚实基础。三是传承汉文化中建筑文化的精髓,建成具有汉代建筑风格人文设施。该院在新建的校园建筑中,在挖掘汉代建筑蕴含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将其表现在一些新建的建筑中。汉阙、汉亭、汉柱、斗拱等,都充分体现在图书馆、实验楼等新建的校园建筑中。             ——结合秦巴地区地域文化,建成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 一是根据学院处在秦岭以南的地理特征,在校园美化的过程中,学院紧密结合地理和气候特征,选用适宜的植物和花草,精心打造了既适应气候要求,又符合师生需求的校园自然景观,营造了绿树成荫、四季葱郁校园环境,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理想之所。二是根据江南多水,适度建成部分水景,体现江南高校特点,让学生们在水的起伏中体会人类历史的波澜壮阔,在水的平静中体会内心世界的宁静和思想的深邃。

陕西理工学院顺利完成灾后重建的发展经历建成 “感恩”石景观
              ——结合学院多年的积淀和近几年的发展,建成具有鲜明大学文化的人文景观和设施。 一是根据学院遭遇“5.12”地震灾害,受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顺利完成灾后重建的发展经历,建成了以“感恩”石景观,教育和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中央、感恩社会。二是根据校友关心和支持母校发展,捐资建成一批古今中外的名人雕像,让先贤和大师们的光辉事迹激励和引导青年学生在求真向善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向前。三是完善了学院导视系统和交通标识,让师生在校园里充分感受到方便快捷的人文关怀,让大学校园人本理念进一步得到彰显。                                                       (责任编辑: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