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成果 聚力攻坚

10.08.2020  12:31

  “自从我家脱贫后,干部的帮扶从未间断。”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村村民刘志权说。脱贫后,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在村上担任生态护林员,还在村窑洞民宿酒店当电工,儿子和儿媳到采油厂工作,家里的3孔旧窑洞流转村集体折价量化入股,每年享受分红。全家年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的8466元增加到2019年的11260元。

  刘志权是近5年来陕西33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中的一员。对脱贫群众来说,贫困已成为历史,幸福生活的新征程已经开启。

   发扬硬实作风 啃下脱贫“硬骨头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南市临渭区委书记刘宝琳几乎忘记了周末。身为全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线总指挥”,如何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是他这段时间思考最多的问题。

  “临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4263户47189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绝大多数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但仍有2405户4205人戴着‘穷帽子’。这些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刘宝琳说。

  为了更好安排部署全年工作,刘宝琳到临渭区实地调研,到临渭区扶贫产品超市了解消费扶贫情况,到渭南葡萄产业园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深入桥南镇雨露社区的巧娘草编专业合作社和附近几个易地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了解搬迁群众就业现状……“我们将以脱贫攻坚为统揽,通过开展‘三排查三清零’,进一步夯实责任,尽锐出战,确保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刘宝琳说。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扎实开展“三排查三清零”行动,先后5次对89个县(市、区)进行实地督导,对28个县(市、区)问题整改和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开展交叉核查,扎实推进收官之年各项工作。围绕剩余18.34万贫困人口精准施策,突出稳岗就业和消费扶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全面补齐“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漏洞短板,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截至目前,全省已将18.34万贫困人口中17.29万人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构建长效机制牵住增收“牛鼻子

  宜川县壶口镇昝家山村上岭组村民张宗仁家已于2016年脱贫。然而在全县今年组织的已脱贫人口排查中,由于他儿子病情加重,家里存在返贫风险,被村上列为脱贫不稳定户。

  帮扶干部很快为他家制定了帮扶措施:在享受原有扶贫政策基础上,为他儿子争取每年4680元的残疾人护理费;村卫生室每月免费上门服务一次,每季度免费发放一次药品;协调县果业局解决他家9亩果园的防雹网资金……

  今年以来,我省加强动态监测预警帮扶工作,对建档立卡户、边缘户和因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困难农户加强动态监测预警;对潜在致贫返贫风险户进行摸底核查,纳入监测对象,及时开展帮扶,筑牢致贫返贫防线。截至6月底,今年新纳入脱贫监测户518户、1115人,边缘户268户、428人。

  57岁的张远满是岚皋县佐龙镇佐龙村村民。佐龙村位于秦巴山区,山大沟深,土地瘠薄。3年前,张远满带着母亲,随全镇6个村的247户70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起搬迁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加上补偿款,张远满几乎没花钱就住上了47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新楼房。小区内建有一个毛绒玩具厂、一个豆腐厂,周边配套建成1500余亩的猕猴桃、花椒、魔芋产业园,吸纳安置小区内的100余人稳定就业。

  去年,张远满居住了50多年的老房子被拆除,以前山上种植玉米、土豆的耕地,也流转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种上了魔芋,张远满按年收取租金和分红。由于为人热心,今年年初,张远满被推选为楼长,并被聘用为佐龙镇的一名社区工作者,每月工资2000元。

  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重点。为完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我省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1+7”后续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夯实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基础。

  据了解,目前,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由工程建设全面转向后续扶持。从今年开始,我省每年将在省级基建资金中安排5000万元,专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建设。

   激发内生动力努力拔掉“穷根子

  7月21日一大早,洋县马畅镇双庙村村民张选福就开着三轮车,把村里的垃圾集中运到镇上的转运站。回到家后,他赶紧给小猪崽和小牛犊添上饲料,又和老伴一起去菜地里摘豇豆,一上午忙得脚不沾地。

  2015年,张选福家被评为村里的贫困户,各种政策福利和补贴让他致富的信心更足了,种地、养猪、养牛,整天忙得不亦乐乎。2017年,张选福家顺利脱贫。脱贫后,他还是像上了发条一样充满干劲。今年,他一个人种了17亩地。

  为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今年以来,我省全面推广“扶志六法”、新民风建设等做法,大力宣传刘斌、王喜玲等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综合运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以购代捐等举措,不断强化扶志扶智工作。

  5月21日,白河县茅坪镇田湾村苍翠欲滴的茶园里,田湾村村民叶启平正在采摘茶叶。“过去,我们这里只加工春茶和秋茶。今年,茶厂开始收购鲜叶加工黑毛茶,我们春、夏、秋三季都有活儿干了。”叶启平家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2014年,白河县五峰茶叶有限公司在当地流转土地建茶园。她将自家的10亩山地流转给该公司,并长期在茶厂务工。务工工资加上村集体配置股份和流转土地带来的收益,每年将近2万元。2019年,她家实现脱贫。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我省将持续推进“3+X”产业扶贫工程,规模化发展以苹果为代表的种植业、以奶山羊为代表的养殖业、以设施蔬菜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做优做强茶叶、食用菌、中药材、富硒农产品等30多种区域特色产业,制定56个贫困县优势特色产业项目菜单,使有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和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个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推动各地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目前,全省1.4万家新型经营主体把贫困户“”入产业发展链条。带贫益贫机制更加完善,各类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累计覆盖贫困人口435万人次。

编辑: 石悦琳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幸福花开新边疆】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建设北疆靓丽风景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人民发出的庄严承诺,呼伦贝尔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上集中资源、力量,精准发力、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富有呼伦贝尔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46654户123534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205户505人,贫困发生率由14.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