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以城市建设发展成就 夯实城市未来发展基石

10.03.2016  08:24
  近年来,汉中按照“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和“三市”建设目标,围绕打造全域山水园林城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城市建设思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内涵不断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变化巨大……以辉煌的城市建设发展成就,夯实了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石。    坚持规划先行 厘清发展定位   “上兵伐谋,规划先行”。规划必须走在城市发展之前,才能科学有效引领城市建设发展。汉中自1996年撤地设市20年间,以2008年西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为标志,城市建设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前10年拉大城市骨架强基础,后10年完善城市功能提素质。随后,“三高(西汉、宝巴、十天高速公路)、两铁(西成铁路、阳安铁路)、一场(柳林机场)”等一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契机使汉中彻底突破交通瓶颈,区位、交通枢纽优势逐渐凸显。面对这一新形势、新机遇,市委、市政府2009年及时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新一轮总体规划(2010-2020年)2010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中心城区规划区面积1289平方公里,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也称“双百”规划。规划指明了中心城市“西进、东扩、南移、北优”的发展方向,确定了“一江两区三组团、三轴十个功能区”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形成“三环、两横、两纵、十放射”的城市干道网络。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立足汉中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环境等特点,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特色鲜明文化名市、生态良好宜居城市”的“三市”建设战略目标。与此同时,邀请住建部总规划师唐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等七位国内顶尖规划专家来汉为城市建设把脉献策,找准城市发展定位。即以“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宜居汉中”为主题,打造全域生态宜居山水园林城市。在城市特色塑造上,强化“五大城市形象设计”,即以秦岭巴山汉江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体现生态城市的山水之美;以两汉三国文化的挖掘弘扬,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魅力;以汉中民风民情、民居民俗的保护传承,体现地域特色城市的朴实灵秀;以新区的高品质开发,体现现代城市的时代气息;以组团式的空间体系,体现山水田园城市的发展格局。全力把中心城市打造成花园式、大景区式的生态宜居园林城市。    科学编制规划 精心描绘蓝图   运筹帷幄,方能成竹于胸。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立足民生实情和发展需求,汉中“高起点、高标准”选择国内一流编制单位,先后编制完成了老城区提升、名城保护、宜居、排水、综合交通、绿地、功能布局与风貌特色等一系列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积极引进“一控规、两导则”编制理念和技术,多角度、全方位对城市空间布局、建筑色彩、体量高度、空间轮廓、风貌特色等进行规划。其中,老城区规划提升工程在加强古城保护的同时,保留商业、服务业中心功能,搬迁污染企业,发展第三产业;排水防涝规划重在“内疏外导”,树立海绵城市理念,增强地面自然吸纳雨水能力,加强排洪渠道疏浚,保证行洪畅通,减少城市内涝;中心城区中小学布点规划及环卫设施布点规划,重在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就近入学”“就近入厕”“就近扔垃圾”等生活便利;公园绿地规划则重在实现“500米内见绿地小广场,1000米内见大广场,2000米内见公园”的目标。目前,全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已达100%,基本形成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组成的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相融互补的完整城乡规划体系。    建设波澜壮阔 规划落地生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只有务实高效地抓好落实,规划的蓝图愿景才能落地生根。多年来,汉中紧扣规划定位及目标要求,按照“西进做大、东扩做强、南移做精、北优做特、老城提升”的城市发展方向,综合运用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招商、基础设施代建、政府直接投资等多种模式,建成了一大批城市道路、桥梁、广场、公厕、便民市场等基础设施和医疗、体育、文化、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发展空间逐步扩大,功能不断完善,特色日益凸显,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回首往昔,踏石留印。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年前的20平方公里增加到7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20万增长到77.8万,均增长3倍以上。相继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美丽中国十大最美城镇、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等多项殊荣。看今日天汉大地,一张张新的城市名片无不书写着城市的新生活、新文化、新精神和新动力,一步步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蓝图变为现实。   老城区提质改造惠及民生。市委、市政府将老城区“改造提升”作为重点民生工程,通过改善面貌,完善功能,进一步做优城市“内涵品质”。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街区风貌整治、背街小巷改造、打通断头路、街道亮化绿化及城市公厕、垃圾站点、便民市场、停车休闲设施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住得舒畅、行得顺畅”的宜居城市。数据无言,却最有说服力。目前,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9平方米,基本成型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相互衔接的方格网路网格局;城市自来水普及率90.5%,燃气普及率86.5%,污水处理率91.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3%;公厕数量达到220余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6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1.7%、绿化覆盖率37.9%……   新城区扩容提速构建新格局。“承接主城、联动周边”,容纳人口增长需求,提供就业岗位,是城市发展设立新区的目的。围绕“融城、扩容、提质”三大重点,滨江新区、兴元新区、龙岗新区及柳林航空智慧新城,一方面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度,一方面多方融资、招商引资,双管齐下推动建设。滨江新区实施的天汉文化公园已完成投资3.23亿元,启动多起大型文化项目及文化景观雕塑建设,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兴元新区核心区道路景观绿化、亮化工程高端大气,启动兴元湖改造及汉苑酒店、汉街等8个旅游文化项目,累计完成投资上百亿元;航空智慧新城在发挥企地共建、军民融合上迈出坚实步伐,为下一步产城融合打下基础。    塑造个性特色 杜绝“千城一面”   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独特性”对人如此,对一座城市亦是如此。如果没有特色和个性,这座城市必将失去灵魂。城市的风貌特色不仅展现着城市性格、地区人民智慧,更汇聚了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近年来,按照打造全域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汉中突显“大汉、大水、大绿”的城市特色,强化“五大城市形象设计”,着重从城市空间形态、建筑风格、路网结构、高层布点及夜间亮化等方面入手,强化城市特色建设研究引导,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编制的《汉中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将城市产业特色与建设特色有机融合,划定出天汉大道、汉江两岸、西汉三遗址及东关历史街区、兴元湖区域等四个特色意图地区和48个城市风貌分区、185个风貌单元。围绕“历史城区、天汉水城、汉中盆地、秦巴山区”四个层级的保护体系,大力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重点对东关正街、西汉三遗址两条历史文化街区和中心城区140余处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构筑物进行保护、测绘和建档,使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城市记忆得以留存。同时,编制的城市水系整治规划、一江两岸天际线控制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特色建设内容,为打造“汉中味”的城市建筑风貌环境奠定了基础。    紧抓历史机遇 谱写新的篇章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如一股春风带来了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春天。万事欣荣借东风,辉煌远景看开局。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汉中将坚持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文化名市、项目拉动、城镇带动、创新驱动“六大战略”,着眼“三市”建设,同步小康宏伟蓝图。今年,市委、市政府以开展“城市建设重点推进年”活动为载体和抓手,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循环发展、生态宜居”总战略,大力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强基础、补功能、提品位、优环境、塑特色,力争城市面貌“一年大变化、三年大变样”,叫响叫亮“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造福汉中人民。   目标催人奋进,发展激动人心,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十三五”发展之船扬帆起航。   未来五年,汉中将进一步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规划理念。坚持“五要五不要”,即要质量不要单纯速度,要边界不要盲目扩张,要产业不要空城睡城,要记忆不要大拆大建,要地下地上并重不要只顾表面。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继续推进中心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多规合一”及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图合一”,通过规划进现场、进社区、进重点企业,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未来五年,汉中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提升建设质量水平。以《汉中中心城区“十三五”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规划》为纲,重点推进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城市道路、综合管廊、智慧城市、交通枢纽、绿地公园、名城保护、公共停车、公厕提升等十大类民生工程建设,大力倡导推广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推进“智慧管网”“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升级城市建设档次,提高城市宜居指数。   未来五年,汉中将进一步用好用足优势资源,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一方面传文脉、记乡愁,打造有“汉中记忆”的城市。充分挖掘“两汉三国”历史文化资源,按照老城区“一廓双轴、两区两园四片、丁街曲巷、若干节点”的保护框架,做好古城墙、东关正街、西汉三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和南关正街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建立、公布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投入专项资金开展抢救性修复工作;在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等诸多风貌要素上提出引导意见和控制要求,塑造一批反映汉中历史文化特色的精品雕塑,细处着手设计一批独具特点的路牌、公交站牌、垃圾桶等城市“家具”,推动汉中城市“特色发展”。另一方面护好山、造好田、用好水、建好绿,打造有“汉中山水”的城市。保护南北秦岭、巴山城市生态屏障,规划建设一批城市森林公园、景区和城郊花卉、苗木观光农业,推动生态和城郊旅游提档升级、农民增收;持续打造“一江两岸”5A级景区,再建一批湿地公园、文化公园和绿化景观公园,点亮“西会客厅”这张城市新名片;发挥城市“海绵”功能,加强城市“增绿、留水、洁净、畅通”改造建设,构建村在林中、水在城中、城在园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新格局。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我们相信,在来年的春天里,汉中这颗“陕南明珠”必将绽放出更加自信迷人的光彩!(来源:汉中市人民政府网)                 责任编辑/孙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