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分开 市场化运作:打造基础设施建管新模式

15.04.2015  10:41
  作为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6年前在天津滨海新区一片盐碱荒滩上启动建设,如今已建成的起步区内道路通达、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国家动漫园、生态科技园等一大批项目建成启用,近2300家企业相继落户,两万多居民在此安居乐业……生态城的“绿色”实践,为生态城市的定义作出了完美诠释。同时,生态城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也获得突破。“政府授权,企业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新模式,不但突破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瓶颈,还探索解决了传统做法存在的产权不清、养管不力等问题,做到了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政企分开 明确责权   基于中新两国政府的框架协议,天津市政府以政府令形式出台《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明确了政府与企业间的责权划分、产权关系。其中提出,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生态城管委会”)代表天津市政府统一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投资公司负责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并享有相应的投资权、经营权和收益权。    政府授权 企业运作   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投资公司先后向生态城管委会申请获批了涉及能源利用、环境治理、公共设施、网络建设等多个领域的18项政府授权,依规收取相关工程费并提供水、气、热等综合服务。生态城管委会将市政公用设施大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政府净收益以购买公共服务及建设补贴的形式返还投资公司继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一体化   在我国城市里,住宅小区市政管网有大小配套之分。大配套是指小区红线外的市政管网,由政府投资建设并负责运营维护;小配套则是指小区红线内的市政管网,大多由开发商建设,但建成后的产权归属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一旦管网出现问题,谁来出资维修将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    建设标准化   生态城管委会建设局建设科科长张春雷评价认为,投资公司遵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客观规律,创新形成了以路网为核心、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统筹实施的标准化建设模式。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便于操作,规避了传统建设中管理混乱、重复作业、工期延误等弊端,也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值得借鉴。    管理信息化   “马路拉链”现象广受社会诟病,原因之一是城市地下管线信息不完整,生态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投资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谋划长远,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建立了生态城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设施运营、维护的信息化管理打下基础。目前,生态城内460公里地下管线以及建成区的道路、桥梁、泵站等基础设施的相关数据已全部采集入库,数据信息全部完成三维建模,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区域全覆盖、地上地下全覆盖、各业务领域全覆盖、项目生命周期全覆盖。    运营系统化   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水管漏了找谁维修?供热温度不达标怎么办?在生态城,只要是涉及市政公用行业的,不管是哪个专业的事,都可以拨打同一个电话来解决。据介绍,投资公司建设了天津生态城公用事业运行维护中心,在这座两万平方米的大楼里,集成了“一个平台、三个中心”的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体系,搭建起一座保障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的“中枢”。一个平台是指全区域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三个中心是指负责能源供应、设施维护维修、应急管理等工作的运行维护中心,负责基础设施运营体系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协调等工作的运营管理中心,负责用户服务、收费等工作的客户服务中心。   据介绍,按照业务集中、资源集约、管理集成的思路,生态城公用事业运行维护中心将市政公用行业的道路、桥梁、排水、供水、燃气、热力、环卫、交通、污水处理等16个专业整合集成,形成系统化的运行监控、应急指挥调度、维修维护、客户服务、运行管理、物资储备六大业务体系,并通过业务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联动,形成了高效的闭环管理。(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