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民记忆中的八大广场 新城广场上曾枪毙犯人

12.04.2015  10:41

  1959年10月1日,西安群众在新城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仪式 卫王象 摄

  新城广场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严建设 摄

    近些年西安出现了好多广场,比如钟鼓楼广场、大雁塔广场等。在解放前后,西安也有不少的广场。不过,那时候没有“某某广场”的称谓,老百姓把城里那些空旷的场所就看作了广场。那时广场大的有一百亩,如新城广场和市体育场,小的也有两三亩大,如南院门。这些广场当时是全市人民聚会、游乐、休闲的地方。

    我1936年出生在东木头市101号,城中的几大广场,是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去玩的地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那些广场大多都消失了。现在,我把记忆中西安的八大广场(我个人总结的)写出来,供大家作为故事来看。

    新城广场

    新城广场在端履门北边,原是一座小城,四面有城墙有城门,就像个小西安。解放前,我记事的时候,这里除了杨虎城留下北边的一些房子外,就只有一圈土城和几个破旧的城门,还有就是一个很大的广场。

    解放前,新城广场平常总是空荡荡的。在端履门里有一座坐南朝北的简易舞台。记得有一次,国民党在这里烧毁鸦片烟,还绑了几个人去枪毙。小时候记忆最大的一次集会,是1945年对井勿幕的公祭活动。当时新城广场挂满了白色条幅、挽联、祭帐,和尚、道士穿着不同的法衣,敲打着锣鼓,公祭的队伍排了有几里长。

    那时候端履门门洞还在,新城围墙虽然破旧,但四周仍然完整。每天中午12点,新城城墙上要放“午炮”。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就住在简易的搭在原端履门城楼上的破房子里,他提了一个旧马蹄闹钟,看着到了12点,就来到新城,他摆弄好一个2尺长、直径5寸、装满黑色火药的铁炮筒,把炮筒下边的药眼子点燃,然后老头头也不回地进了他的小屋。只听“”的一声,全市四门都能听到午炮响了。

    解放初,新城东、西、南除了城墙就是广场了,西安的各种集会大都在这里进行。有一次西北的骑兵队在广场西南角做表演,有单人骑、双人骑、一人跨双马、多人立双马、马上射击等等,真是比马戏团还好看。

    1983年,新城唯一存下来的北门(省政府大楼北边通北新街处)拆了。

    几十年来,新城广场四周盖起了各种建筑,现在的广场比原来小多了。

    市体育场

    现在的市体育场,在解放前是一个大广场,南至人民大厦,北接革命公园。那时人们到革命公园,这里是必经之路。

    广场的最南边,就是现在人民大厦的地方,解放前有一座中正堂,和现在广州的中山纪念堂一模一样,周围是草地。在这里,每年在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要开个纪念会,此外还会举办一些会议、聚会什么的。1948年,我还进去参加过一次讲演会,这次活动观众很少,讲演者只记得有两个人,一个是西北大学的女学生,一个是国民党的一个小兵。这个小兵十八九岁,穿着褪了色的黄军装,很旧但是洗得很干净。当时觉得当兵真可怜。解放后,中正堂改名群众堂,在1952年拆除,在此建起了人民大厦。但北边的大广场还在。

    解放初,我在这个广场看过新疆“达瓦孜”,表演者就是近年来知名的高空王子阿迪力的父亲。当年的老阿迪力,走出新疆表演的第一站,就是西安这个广场。在广场中间立了一个六丈多高的杆子,一条绳子从杆顶斜拉到地,老阿迪力拿着平衡杆,顺着绳子斜着往杆顶上走,直走到离顶一丈多的地方,再加大难度,用布蒙上眼睛,然后走到杆顶。

    五十年代初,这里建起了市体育场,原来的广场没了。

    平安广场

    辛亥革命以后,在易俗社的东边,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南门在东大街,东门在案板街,北门在西一路,西边紧挨着易俗社老剧场,没有西门。如果硬要说有西门,那就是“平安电影院”。因为平安电影院是从最西边位于东大街的南门进去,在电影院门口拐向东边,从西门进去。不过这都是后来建的,原来没有。

    平安广场原是属于易俗社所有。所以紧靠着老舞台,在露天修了一个舞台,而且是个转台。位置就在今天易俗大剧院舞台那个地方。过去没有大马力马达,转台要靠人推,也就是在舞台下面,像推磨子一样,用人力把舞台推转。

    平安广场很空旷,除了易俗社露天舞台外,靠南边有一个小水窖,夏天我下去过,还在稻草里捡了很大一块冰玩。

    每年到了春节,这个广场要燃放烟花爆竹,热闹得很。那时候没有冲上天空的礼花,全是中国式的焰火:用一个高杆,一层一层地绑着花筒,然后就是立了很多花斗子,加上带着烟花的竹马,有人拿着在场上边燃边跑。解放初,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我姨带着表弟到城里来看焰火,由我陪着到平安广场去看。记得都快要点火了,我这个表弟突然烦躁不安,非要离开不可,没有办法,我们只有带着遗憾离开了广场。说来也奇怪,第二天有消息传来,就在我们走后不久,广场由于拥挤发生了踩踏事故,死伤了不少人。后来焰火晚会改在了南门外的省体育场举行。那时候省体育场两边全是高坡,显得又深又远。

    平安广场的南部,后来搭了许多演出席棚。西安现代相声的祖师爷张保堂,带着他的“阔旺相声社”(张保堂又名张阔旺)常在这里表演。演员有张保堂的夫人、女儿以及李润杰等。张保堂外号张烧鸡,他是领班,演出不多,他手里拿着一个收钱小圆盒在观众席里收钱。那时候不卖门票,观众想来就来,不想听就走,每说完一段就到观众面前收钱,给多给少随你便,不给也没关系,照常坐在条凳子上听。那时候演员和观众互动很好,张保堂边收钱边和观众说笑,有时候又和台上的演员说两句,有时候边收钱边往台上走,开始说他的对口相声。总之当时这种全场互动的形式,现在再也看不见了。

    他们表演的舞台,实际是平地,只不过演员的面前放了一张桌子而已。那时候的道具就是一块卷成卷拿在手里的白布,演员说着说着就往对方头上打。挨打最多的是张保堂的女儿,当时十五六岁,穿着一件条子布的旗袍,围着一条漂白布的围巾,梳着一根乌黑的长辫子,最记得她的一句台词是“我们卖艺不卖身”。1956年西安成立曲艺团,张保堂当了团长。

    后来这里建起了“平安市场”,广场慢慢消失了。

    亮宝楼广场

    亮宝楼广场,解放前解放后都非常热闹,是西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闲不下来的地方。从西大街进竹笆市,拐到马坊门最西边到头就是。

    广场少说也有30亩地大,解放前西安的第一座动物园就在这里。大概有八到十个铁栏杆观赏屋,其中关有老虎、豹子、孔雀、猴子、狗熊等。猴笼是观众最多的地方,因为猴子通人性,和观众最能交流。再就是孔雀,你只要鼓掌,或者展示你的花衣,它都会展开尾屏和你比美。动物园后来搬到了现在的长乐公园。

    动物笼在亮宝楼的最北边,现在的西大街陕西省地方志馆编辑部大楼处,它的前面是广场,马戏团经常在这里表演,我到现在都不能忘记的一个节目是“蹬技”:和现在杂技蹬坛子、蹬花伞相似,这个节目是蹬人。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躺在铺了一床棉被的方桌上,两腿向上,然后她的脚面平放一个轿车轮子,而轮子上再坐八个人。这名妇女连轮子带人,蹬了足有半分钟。把这么多的重量蹬起来,在少年的我看来真是力大无穷。后来我想搬一下车轮子,看看到底有多重,可是怎么也搬不动,那时候我已经十四岁了。

    广场的东边放着一架被击落下来的日本飞机的机头,人们到了这里,都要摸一摸,爬上去坐一坐,飞机被摸得光亮光亮。

    广场的南边有一座楼,就是“亮宝楼”,定期开放。

    解放后这里被陕北来的文化干部接收,他们在这里演出、组织各种展览、办夜校(我还在这里上过夜校)、组织说书艺人说书。他们几乎天天演出,在广场的东北角上,有一个能够容纳三百多人的大剧场,这样的大剧场在当时的西安,是很少的。

    开元寺广场

    开元寺广场就是现在开元商场的地方,不过要比开元商场大点。

    开元寺本身并不大,就在现在开元商场进货的南门处,有个大殿三间宽,楼上是藏经楼,书架上摆满了经书。说也奇怪,这个寺庙里一直是国民党的警察局,但直到解放那一天,经书还完好无缺。我进去看的时候,警察早跑完了,但经书全在,后来就不知道被谁收藏了。

    那时候,开元寺广场和印花布园不相通,现在的通道处当年全是妓院。开元寺在广场的南部,大约只占了广场的十分之一。

    解放后把开元寺拆了,把寺中大殿中间唐代铸的铜佛像,搬到城西北角的广仁寺去供奉。在广场修建了一排排的席棚,招商经销百货。后来妓女改造了,妓院拆了,南边盖了个简易剧院唱豫剧。剧院东边修了个五尺宽的通道,直通印花布园。再往东就是从上海搬迁来的高级饭店“东亚饭店”。正东修了个现代化剧场,有改良的豫剧演出。后来广场中间修了个大市场——“解放市场”,也就是开元商场的前身,那时是全西安最大最繁华的市场。

    东大街青年会广场

    东大街的青年会广场,在东大街、案板街和端履门之间,由一条三米宽、一百多米长的通道进入,就是现在的青年会假日酒店处。

    这个广场不大,整个也就五六亩地大,办公和花园占去了三分之一。这里是教会传播西方文化的地方,所以西安最早的幻灯片是在这里放映的,最早的活动电影也是在这里放映的。听父辈说,第一次上映活动电影的晚上,先演的是幻灯片,人们已经熟悉了银幕上的死画面,不足为奇。可后来幕布上的人突然动起来了,观众不知道是惊喜还是害怕,整个广场都骚动起来了。第二天清理现场,一共踩坏了十把长椅子。

    这里也是武术体育表演的常用地。五十年代初,我上初中二年级,非常爱好武术,我们三个同院子的好友,就拜南大街一位青年为师,他平时卖醪糟,也练武。他教的是少林派的小红拳,我们经常晚上在24中学拳。我们学了几套功夫后,就随师父去摆场子。不过我们几个娃娃更多是看管衣物、刀枪,表演主要是师伯、师叔们。我们的表演队伍里,有一位瘦瘦的老头,后来是陕西省武术学会的总教练。表演者中,有汉族群众的武术场子,也有回族群众的武术场子。

    北大街体育场

    在北大街曾经有一个体育场,就是现在人民剧院那个地方,原是武庙旁的一块空地。

    辛亥革命后,冯玉祥在这块空地建了个“公共体育场”,1942年还在这个运动场进行过国际比赛,记得是“西安垒球队”和“朝鲜垒球队”进行比赛。从那以后,西安各学校的垒球活动很盛行。打垒球也叫打捧球,不用汉语,全部喊英语。

    解放前,这里是一个很大的南北长东西短的广场。美国人经常在这里放露天电影,市民免费观看。广场的东南角搭了很大一个席棚剧院,由国民党十七路军直属京剧团演出。

    这个公共体育场在春节期间也很热闹,从河南、河北、山东来的马戏团都要在这里表演。他们立一个数丈高的大木杆,杆顶上绑一把椅子,下边绑一横杆,远看像个大十字架。横杆一边吊下一个软梯直通地面,这是供女演员上杆表演用的。男演员不能用,男演员要上杆顶,必须从另一侧吊下的两根绳子爬上去,在软梯和绳子的边上都吊有两个供表演用的硬棒坐椅。高杆是他们节目表演的工具,又是他们的宣传招牌。那时候城里都是平房,几丈高的杆子一立,半个城都能看见,知道马戏团来了。再加上他们洋鼓洋号,化上装,骑上高头大马,满街宣传,全城都知道了。

    演出时,他们用布把广场几乎围了一大半,演出是卖票的。先表演武术、马术。到了表演杆上节目时,场外的观众,甚至北大街的行人,就都能看到表演,这时他们也就干脆把布围全撤了。有一个节目,到现在都不能忘怀,就是一个小女孩吊着头发表演荡秋千,这样的节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说什么我都不会相信。

    最后是在西安有名的“一撮毛”表演,他通过两条绳子飞快地爬上杆顶,这时通过软梯爬上杆顶的女演员也到了,她给大家先表演鹞子翻身等节目,然后看“一撮毛”的倒挂金钟,最后他把女演员腰上的铁环含在嘴里,转动女演员在空中飞转。

    解放后延安来的“西北文艺工作团”,驻在武庙,也会在这里表演节目。

    1954年,这里修了“人民剧院” ,现在周边已是高楼林立。

    南院门广场

    南院门曾是西安的行政、商业中心,这里的小广场毎年到了春节时候,从腊月到正月十五,是全市最热闹的地方,有拉洋片、捏面人、放无声电影、摇会等。

    说起“摇会”,这可是一个再也看不到的表演活动,那时也只有春节才能看到,它是一种既有摇彩、又有由二人即兴说唱表演的娱乐活动。摆两个高台子,中间有一个挂满了毛巾手帕、各色袜子、各色彩线粉盒、各种小百货用品的架子,两边高台上各站着一个人,一个手里拿着掷色子的盒子,一个手拿十二根竹签子,两个人不停地对唱,编好的“三国”和“水浒”的唱词。顾客要摇奖,需要先买竹签子,一根两毛钱,十二根全部卖出后,开始摇奖。谁递上一根竹签子,站在高台上的人就把宝盒递过去,摇了后边唱边把宝盒打开:“揭开碗碗大家观,摇了个十四你占先。”另外的人接着摇,他们接着唱:“给你一根状元签,摇不岀十五你就领先”。有一个女孩接着摇,揭开宝盒前揭宝的问:“要底要面”?小女孩说要底,揭开碗以后,面上是一颗骰子六点,两颗骰子五点,加起来是十六点,应该是状元签,可小女孩要的是底,就失去了状元签的机会,揭宝的就唱道:“苦命的王宝釧,摇了一个将五点”,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十二根签子都摇完以后,谁的点数最大,就把绑有红彩条的状元签给谁,可在架上任选一件物品。这种集说唱艺术和摇彩于一身的活动,现在已经失传了。

    西门里的甜水井,也有一个小广场,逢年过节也会热闹一下,这里就不详述了。成兆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