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光玉:陕西水文现代化建设与思考

11.03.2015  12:58
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常务副局长      师光玉          
          从上世纪民国7年(1918年)我省设立高陵县通远坊雨量站以来,我省水文事业经过9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水文正逐步从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转变。今年以来,我先后多次深入各基层局、站,对我省水文现代化建设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1、我省水文现代化发展历程

          1.1水文站网布局合理,基本形成现代水文监测体系

          经过90多年的发展,我省水文站网先后经历了民国初设立通远坊雨量站开始的初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成长时期(1949年建国时有19处水文、水位站和28处雨量站)、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全面发展时期(1978年水文、水位站113处、雨量站662处)。“十一五”以来,特别是2011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来,水文站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截止2014年,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目前共管辖有水文、水位监测点197处,雨量站1920处,墒情监测站点41个,水质监测站点237处(其中水功能监测站121处、省界断面23处、排污口81处、重要水源地12处)。省属报讯站2078处,水库报汛站694个,委托外省和流域机构报汛54处。此外,还有包括气象等部门在内的其它行业、单位设立的水文(位)站79处,雨量站1046处,墒情站113处。全省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配套齐全、能够满足需要的水文站网与水文监测体系。

          我省水文站网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监测站点数量显著增加,全省水文站网密度达到1060平方公里/站,雨量站网密度达到约100平方公里/站;二是站类划分更加科学,分为国家重要站、基本站、专用站等,利于科学管理;三是设站目的更加细化,满足不同需求。除了收集基本水文资料外,从为防汛减灾服务发展到为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及各行各业服务,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雨量、蒸发、泥沙、水温、水质、墒情等;四是在监测方式上,由最初的人工、手工观测发展到自动监测、遥测等。
   
          1.2监测手段的革新,使得监测成效显著提高,人力得到解放
  
          初创时期,水文监测手段主要靠人工涉水监测,手工记录,用算盘计算整理数据资料,水位观测设施主要是打木桩,人工刻画水尺刻度,雨量筒人工测雨,流量测验主要采取浮标法和水文调查法,设施简陋方法单一,测次稀少。水文信息报送靠人徒步传送,时效性较差。水文监测资料、档案资料稀少且断断续续。
  
          建国后水文事业成长时期,监测手段得到极大提高,水文缆道发展迅速,流速仪测流普遍推广,水尺板规模生产,有线电话在水文信息报送中得到极大运用,计算器取代算盘,水文监测各类技术标准规范颁布实施,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显著增加。水文资料整编尝试使用计算机,但水文监测仍主要靠人力。
  
          改革开放全面发展时期,一大批水文先进技术和测验方式得到应用。电动水文缆道代替人力缆道,流速仪测流与电子记录同时使用,水文资料整编全面使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自动监测、遥测技术引进推广,预警预报技术不断创新,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储存也由原来的人工、电话、纸质转变为自动采集、网络传输、计算机长期存储,监测频次由原来的人工观测次数变为24小时瞬时监测。截止目前,全省有15站实现了缆道测流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水位观测自动化设施达98套,流量测验多普勒剖面流速仪13套, 手持电波流速仪45套,雷达流量计3套,流速测算仪54台,超声波测深仪7套。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率也由“十一五”时期的25%提高到目前的85%,极大地解放了人力,水文现代化发展实现跨越。
   
          1.3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水文信息化迈入快车道
  
          水文信息化是水文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水文危旧站房改造工程、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情分中心、洪水易发区水文监测、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及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和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水文投入不断加大,水文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加强。目前,我省已建成陕西省水情信息广域网系统,通过2M数据专线连接省水利信息中心、省防总、水利部水文局、黄委、长委、河南、甘肃、四川、湖北等单位,省境内连接七个水情分中心,通过各水情分中心横向与有关市级防汛部门相连,整个网络互联采用TCP/IP通信协议。并建成了水文视频会商系统,且实现了无缝接入陕西省防汛异地可视会商系统,基层水文站点联通了互联网。水文站点“有人看管,无人值守,巡测、遥测、自动监测”将逐步实现。与此同时,水文测站的用电难、行路难、饮水难、如厕难、洗澡难、取暖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水文测站工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水文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4机构队伍的建设与壮大,使得水文现代管理体系基本成形
  
          我省省级水文管理机构成立于1947年11月。历经一系列变革,现为省水利厅直属事业单位,下辖市级水文机构、水文监测站点形成三级管理体系。省局主要领导高配为副厅级,各市水文局主要领导高配为副处级,水文测站负责人配为科级干部。干部的高配极大地推动了水文为地方服务的活力,提高了水文管理机构的地位,调动了水文干部队伍的积极性。2005年6月颁布实施的《陕西省水文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水文工作的职责任务和权利与义务,水文管理更加规范科学。截止2014年,我局编制713人,在职职工644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385人,占在职职工的59.8 %,高级工程师92人、正高级职称7人,本科以上学历达41%,大专以上达72%。聘用雨量观测员556人。实践证明,我省水文干部队伍是一支勇于吃苦、技术过硬、作风顽强,能打胜仗的高素质队伍,水文行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2、我省水文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社会经济发展对水文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我省的基本水情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洪涝灾害频发、干旱缺水严重、水污染事件多发、生态环境脆弱在我省表现尤为突出。水文不仅是防汛抗旱的“尖兵”,也是水资源管理的“哨兵”,还是水生态保护的“卫兵”。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大水文”发展理念,“立足水利,面向社会”、“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是水文发展的总要求。我省水文工作也从过去的单一测报整算逐步转变到现在的全方位为社会服务。水污染突发事件要求水文部门提供准确快速的应急服务,引汉济渭、东庄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要求水文部门提供水文监测服务,水利风景区要求水文预警预报细化服务,旱涝不均的省情要求水文不仅要为防汛服务还要为抗旱服务,城市水文特别是城市内涝的加剧、水土保持出现的新情况都向水文部门提出了需求,这些都要通过水文现代化建设,以更加科学、更加准确和更加便捷的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2.2新形势下的水文工作,需通过现代技术来保障完成
       
          随着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全面实施,短短五年时间,我省水文监测站点,已从2009年的85处增加到目前的197处,雨量站从556处增加到1920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全面建成后,水文站还将要增加74处。墒情监测站点从无到有,达到41个。水质监测断面由过去的29处增加到现在237处,监测频次也在增加。工作任务成倍增增加,而全局在职职工却从2005年的710多人降为目前的644人。这种业务工作大量增加和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急需通过水文现代化的手段来加以解决。
  
          2.3水文基础设施的薄弱,需通过现代化建设来缩小差距
  
          由于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水文投入不足,造成水文历史欠帐较多,使得水文基础设施薄弱,监测能力较低,预测预报手段相对落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现代水文的发展,与新时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以及以水文现代化推动水利信息化和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也加大了水文行业与社会其它行业的差距,这些,都需要加快水文发展,提高水文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2.4水文现代技术的突飞猛进,迫切要求一支精兵高效的水文队伍
  
          受工作性质限制,水文工作枯燥重复,曾经一段时间,水文队伍技术人员匮乏,退伍军人、职工子弟、水文测工是主力军。少有院校毕业生,水文专业技术人员更缺,使得水文职工队伍整体业务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虽然水文队伍人员组成和技术力量发生显著变化,吸收和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技术人才,特别是省市两级机关聚集了一批水文技术精英,但总体而言,特别是水文一线技术力量较薄弱,加之一大批水文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新仪器的引进和推广,水文职工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水文事业发展的需要。
   
          3、陕西水文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水文现代化的目标和标准亦有所不同。水文现代化不仅是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更是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它绝不仅仅只有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一种实现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从理论上说,水文现代化是一种后发式现代化,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表现出的一种循序渐进的进程,而不是瓜熟蒂落的产物。但我认为,水文现代化归根到底要伴随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以先进的技术手段解放生产力,以科学的行业管理促进发展,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塑造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支撑和保障。具体到陕西水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水文现代化进程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陕西水利建设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水文现代化一是思想观念现代化,二是技术手段现代化,三是行业管理现代化,四是人才结构现代化,五是投入机制的现代化。实现水文现代化,要逐步建立起法规完善,体制健全,站网优化,技术先进,精兵高效,信息及时,预报准确,运行可靠,管理科学,服务全面的水文现代化管理运行和服务体系。

          4、加快陕西水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综合当前陕西水利建设和陕西水文发展的现状,我们将紧紧围绕水利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重点抓好水文现代化八大体系建设,以水文现代化支持与保障水利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4.1建立现代化的水文监测站网
  
          基本建成水文、水资源、水质、墒情、水土保持、城市水文等六大监测网络。形成站网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密度适当、项目齐全、点面结合的现代水文监测站网体系。
  
          4.2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达标
  
          对各类水文站进行现代化标准化改造建设,加快10处水文基地、32个水文巡测队、11个水文应急监测队、8个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建设,使各类水文基础设施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
  
          4.3水文要素自动监测能力全面提升
  
          实现雨量、水位自动采集和传输,实现专用站和逐步实现重要测站流量实时在线自动监测;提高泥沙、蒸发、墒情测验仪器与分析设备的自动化水平;逐步建立旱情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实验室监测和移动监测、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水质监测系统,最终实现水文要素监测长期自记、数字存储、自动传输和处理。
  
          4.4测验方式改革有较大突破
  
          以水文巡测为基础,实现驻测、巡测、自动监测和水文调查相结合的监测管理模式,对已经积累较长系列资料且具有较好水位流量关系以及新建为防汛和水资源管理服务的测站,应按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模式,采用相应的方法实现流量在线监测,加快水文基地建设步伐,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实现水文职工生活城市化,提高生活水平。
  
          4.5应急机动监测和巡测监测能力全面提升
  
          省水文局组建省级应急机动监测队,10个市(区)组建市级应急机监测队,配备相应的应急监测设备和交通工具,达到对全省突发水事件及时进行水文应急监测的目的。改革测验方式,使全省可巡测的水文站点实现水文巡测。
  
          4.6水文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整体性能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水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安全、高效的通信计算机网络系统,建成各类水文基础数据库和水文基础信息空间数据库,建立完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开发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系统等,满足行业及社会对水文业务的应用需求,建成水文信息交换管理系统,构建水文信息共享平台。切实提高水文综合信息服务能力。
  
          4.7水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取得突破
  
          建立符合全省实际,具有陕西特色的水文政策法规制度、技术标准、现代化指标体系,健全水文体制双重管理、共建共管和内部竞争激励、良性循环的运行管理机制,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稳定增长的水文投入机制,改革水文测报方式,创新基层管理组织形式。
  
          4.8行业能力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水文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科研开发应用能力显著提高;水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水文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广泛运用,水文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

          5、结语 

          水文现代化,不仅是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而且是思维方式与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水文现代化建设始终伴随社会发展与水利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且服从水利现代化顶层设计与建设,水文发展的方向是实现水文现代化。我省水文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近年加快,建设思路目标明确,水文监测部分站点已初步实现了自动化和信息化,采取强有力措施进行水文改革与创新,水文现代化建设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