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幅珍稀藏品画齐抵羊城 宋画鉴定需百家争鸣

30.11.2015  14:54

  12月3日至7日,将有八幅听上去很重量级的宋代书画同时“降临”广州——携其而来的是在收藏圈里素有“任性哥”之称的藏家刘益谦。这八幅据说是他用2.5亿元的价格从拍卖市场上斩获而来,此番首次走出上海“龙美术馆”,在广州秋季艺博会上与观众见面。

  在古代书画收藏圈里,有“一页宋纸,一两黄金”之说,宋代书画之珍贵可见一斑。同时,关于宋画的真伪断代也是各路人士争论不休的焦点。而刘益谦作为这几年风头最劲的“收藏大鳄”,其收藏品质也是“叫好者”有之,“质疑声”亦有之。而无论如何,对于广州的艺术爱好者而言,都是亲自“品鉴”的好机会。

  对话龙美术馆艺术顾问、海外学者朱绍良——

  宋人笔墨气定神闲 是收藏的首要目标

  广州日报:昨天在朋友圈看到,刘益谦先生又出手了:在东京以1249万元和1680万元拍下宋代李迪和宋代李嵩的两幅作品。据您了解,宋代书画在刘益谦的收藏当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朱绍良:刘益谦先生把宋元书画作为龙美术馆收藏的首要目标。基本上,只要是市场上见到的、公认可靠的、流传有序的、绘画水平较高的,他一定会考虑,甚至出手——这是他的一贯作风。

  广州日报:目前存世无疑的宋画数量大概有多少?而龙美术馆的宋画藏量是多少?

  朱绍良:按照国家对文物的定级标准,宋元书画均属于一级文物,所以龙美术馆来广州展览的这八件两宋书画都属于一级文物。根据当年文物鉴定小组的老先生们的鉴定标准,全球北宋绘画从严断代不超过五十件,从宽不超过一百件。宋代书法相对多一些,我相信四五百件应该是有的。龙美术馆北宋绘画两件,其一是易元吉《獐猿图》,其二是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南宋绘画大约十几件。北宋书法两件,其一是苏轼《功甫帖》,其二是唐坰《致胡宗愈伸慰帖》页。

  广州日报:在您看来,宋画之美究竟体现在哪?

  朱绍良:宋人的绘画,达到了写实的极致。虽然他们并不懂现代意义的透视学和解剖学,但宋人透过写生掌握了朴素的规律,如易元吉《獐猿图》卷,在构图上透视效果明显,獐猿的解剖部位准确,这在一千多年前是了不起的。他们达到的写实水平,清初都没有人能完成,直到郎世宁带来了透视法,中国的绘画才重新出现透视和比例。而在构图上,无论是北宋的“无我之境”,还是南宋的“有我之境”,你会发现,宋画始终带着一种“气定神闲”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因为宋人很擅长将“时空感”融入绘画,换个角度来看,也是宋朝的时代精神在绘画艺术当中的体现。另外,宋人把笔墨也玩到了一个极致,真正做到“六法”兼备。所谓“墨色如漆”,也是宋画的一大特点。

  广州日报:为何龙美术馆会选择这八件来穗展出?知名度最高的《功甫帖》为何没有来?为何此次展期那么短?

  朱绍良:刘益谦先生很多的艺术品是从海外购买的,因为存在出入境的问题,拿到大陆来展览比较麻烦,《功甫帖》这次来不了也是这个原因。而这次选择的八件作品,不存在出入境的问题,但品质都相当高,其中六件属于国内博物馆都没有的孤品。展期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安保费用太贵了,这8幅当年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2.5亿元人民币的书画,它们的保费按照“”来算,是一个很惊人的价格。

  广州日报:最近我们采访过研究书画的徐小虎先生,以她的研究方式,得出的结论是存世的宋画大都是赝品——当然这些赝品里也有精品。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朱绍良:徐先生是前辈大家,她是以西法方式用“比较分析法”鉴定书画,当年王季迁老先生在《画语录》就批评她不懂笔墨,先找好标准件再硬套被鉴定的作品,这样容易陷入形而上学的方法。因为一个书画家一生的作品肯定不是一个样子,就如同我们签名,绝对不会有一模一样的,甚至早年的签名晚年看来都不认识。

  我们的前辈鉴定大家张珩、启功、徐邦达、谢稚柳、傅熹年、王季迁等老先生,对宋代书画作品的鉴定方法虽然各异,但是对时代的断代基本一致。特别是两宋绘画要从笔墨、材料、服饰、建筑、构图、钤印、装裱、流传等各方面入手,总结出非常经典的书画鉴定方法,收藏家们认真读一读他们的著作,或许就会豁然开朗。

  对话广东省博物馆图书馆副主任陈栒——

  书画鉴定不能迷信任何人

  广州日报:您还没有看到展览,但是听了我刚刚给您说的名头,会不会觉得展品确实“很厉害”?

  陈栒:对啊。我注意到里面有马远的作品,南宋四家“刘李马夏”,他是其中之一。如果是真的,那太难得了。

  广州日报:但我发现很多人提起宋画,对其真伪总是要打个巨大的问号。徐小虎先生甚至说,不用说拍卖市场上的宋画,博物馆级别的宋画也大都是赝品?

  陈栒:徐小虎先生的观点是有点极端,但她讲的道理是不错的:宋代甚至是更早的作品,是赝品的或者是后代人仿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就说马远,现在有多少马远的作品是大家公认为真的呢?我们谁都不是古代人,能在现场看到一幅作品的诞生,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现存资料的比对来得出结论、做出判断。但宋朝距离现在太久远了,存世的资料不多,我们能做的比对比较少,很多的判断,主观性比较强。

  宋画鉴定当中,百家争鸣是应该被高度提倡的。你说得有理有据,但不代表是绝对真理,如果那样的话,就没有了做进一步研究的空间。这个圈子里的人都知道,经常会有新的材料、新的证据出来推翻之前的观点。

  广州日报:说到马远,这次来的马远作品,是王季迁先生收藏过的,这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证据吗?

  陈栒:藏家的题跋、著录,可以作为我们判断的辅助材料,甚至是重要的佐证。但书画鉴定,最终不能迷信任何人。因为我们知道有时候大藏家的落款是伪造的,甚至大藏家自己看走眼也并不是奇怪的事。

  我建议大家看宋画的时候,不要因为落款是谁,或者被哪个大藏家收藏过就相信了、崇拜了,这是很肤浅的。所以还是要看原作,自己比对、思考、得出结论,这样的收获也会来得更多。

  北宋易元吉《山猿野麞图》:

  出自画猿名家的传世精品

  本次特展中“年纪”最大的一幅作品,出自北宋画家易元吉之手。易元吉以画獐猿而名闻天下,其笔下獐猿栩栩如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遗憾的是存世不多,仅《猴猫图》、《聚猿图》等几件。此幅《山猿野麞图》卷也称为《獐猿图》,经过南宋严光大、唐珙、元人班惟志等众多人题跋,明清十几位大家钤印,民国时期的大藏家孙伯渊、张珩(葱玉)也曾收藏。张珩认为,这件作品的笔墨超越了易元吉的另一件传世名篇——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聚猿图》。张珩表示,“《聚猿图》之猿虽多,以笔墨论,正未易逾此耳。”而“世人重《聚猿图》而薄视此卷,以此未见著录,亦无名收藏家印记故,耳食可叹如此。

  南宋马远

  《松岩观瀑图》、《高士携鹤图》:

  业余时间自由挥洒的作品

  马远的这两张册页,历经史德匿、顾洛阜、王季迁等多位大藏家之手。它们和如今收藏在大都会博物馆的《月下赏梅图》、《高士观瀑图》属于同一套册页。王季迁曾仔细分析马远皴法的师承关系,认为他师法李唐的风格,后来也发展了自己的皴法——斧劈皴,《松岩观瀑图》中石头的画法便体现了这一点。在这幅图中,观众还可以感受到“拖枝马远”松树的画法:树枝潇洒地斜出伸展,置于大笔渲染的树石之中,生机盎然;而《高士携鹤图》则集中体现了马远的“边角山水”之美。马远作为画院画家,其作品落款常为“臣马远”,而这两幅的落款却没有“”字,这意味着它们不是马远的“职务作品”,而是他业余时间自由创作而成。天津美院教授刘金库表示,无论是马远最早的宫中职务作品《松风赏月图》,还是后来的进御之作《高士观瀑图》,都没有本幅《松岩观瀑图》画得挥洒自由。

  南宋《司马伋告身》、《吕祖谦告身》:

  解密宋代官场制度 填补国内“告身”空白

  所谓“告身”,是中国古代官员任官授职的公文凭证,类似如今的委任状。吕祖谦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所著的《东莱博议》对后世文章做法、八股文程式有重大影响;论名声,司马伋不如大儒吕祖谦,但他是在宋金和谈的大背景下被朝廷指派的“司马光曾孙”,体现了宋朝荣辱。而且他“所交皆天下名士”,和陆游、李彦颖、周必大、吕祖谦的岳父韩元吉、洪迈、杨万里等人交好。

  上海师范大学宋史专家虞云国表示,目前发现的宋代告身寥寥可数。比如有北宋司马光拜相的告身、范纯仁拜相的告身,但它们都在日本。而龙美术馆的这两件告身,可谓是添补了国内的这一空白。其中的内容透露出当时皇权和相权、主战和主和派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首次解密了宋代的官场制度。

  南宋杨妹子《楷书清凉境界七绝》:

  强悍皇后写下的艳暖宫词

  杨妹子其实是南宋宁宗的皇后。她出身低微,幼年因姿容出色被挑选入宫,担任“杂剧孩儿”,即儿童演员,连真实姓名都没有。后来,她认同乡会稽人杨次山为兄,自称杨妹子。最终在杨次山的协助下,于宁宗嘉泰二年被册封为皇后。“涉书史,知古今,性复机警”——《宋史》以简短几字生动勾画出杨氏剪影。别看她的名字“萌萌哒”,其实却是个精于权术的女政治家。

  这幅《楷书清凉境界七绝》没有落款,仅有“御书”葫芦印一方。对照如今藏于大都会博物馆署有“杨妹子”款的楷书团扇,我们不难看出,本幅与大都会的二页,应是一人所书。出身微贱而内心强悍,最终跻身高位的“大女人”,在柔柔素绢上用“小女子”萧散妍媚而略带拙意的笔致写下这首艳暖“宫词”。

  南宋汤叔雅《梅花双鹊图》:

  宋画神品惹人垂青 乾隆题诗慈禧临摹

  汤叔雅为宋代“墨梅”创始人杨无咎之甥。“墨梅”技法独步一时,据说,杨无咎曾把他画的梅花张之壁间,便有“蜂蝶集其上”,深得家传的汤叔雅自然极为擅长此道。这幅画曾为元内府所收藏,后来的乾隆皇帝在上面钤盖有“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等印,这还不够,乾隆还于画幅上先后题诗两次,可见对其喜爱之深。慈禧对此画也珍赏不已并亲自临摹一本,于光绪己丑年元宵将其临本与真迹一同赐予潘文勤公。再后来,这幅画作为陪嫁,成为潘静淑和吴湖帆夫妇“梅景书屋”最重要的藏品。吴湖帆视之如至宝,在画的锦套自题“梅景书屋镇宝”。《吴湖帆文稿》对之有详细的描述“图作老梅一树,枝杆盈百,花朵数千,翠鸟欲语,粉香玉色,绝似绵绣画屏”,因而吴将之奉为“宋画中神品也!

  南宋范成大《超然帖》页:

  曾藏于岭南 此次再续前缘

  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合称南宋四大诗人。杨万里说范成大:“今海内诗人,不过三四,而公皆过之,无不及者。”善诗之外,范成大亦善书。据说范成大的书法曾受其母亲影响,而他的母亲是北宋四大书法家蔡襄的孙女,其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可惜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中说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此外,朱绍良还提供了一个细节:目前范成大的作品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其《荔酥帖》,龙美术馆的这件书法作品可谓其在大陆的孤品。这件作品曾经被广东籍收藏家潘正炜家族“听帆楼”收藏过,这次又回到岭南,可算是再续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