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陕西庆祝“五一”表彰会召开 教育系统多人获奖励
05.05.2015 21:08
本文来源: 教育厅
其中,延川县延远初级中学监事会主席庞永宁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陕西省榆林中学高级教师常如正、陕西延安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蔺治萍、杨凌高新小学一级教师马翠娥、陕西华山技师学院院长任永敏、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安全工程系邓军教授、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张兴亮教授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获“五一劳动奖状”称号;永寿县仪井镇中心小学教师王芳霞、榆林中学教师任童桦、杨凌高新初级中学教师陈利英、韩城象山中学教师张向玉、长安大学校长马建、西安科技大学教师文虎、西安高新二小校长张惠兰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全国先进工作者常如正 常如正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爱岗敬业、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廉洁从教,教育教学效果显著,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重要的影响力,是群众公认的“教学名师”和“育人楷模”。
在教育战线上,他付出了一般老师难以付出的艰辛,获得了一般老师难以获得的成绩,得到了一般老师不易得到的荣誉。他是陕西省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中学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教练员、《光明日报》出版社基础教育编辑部特约编审、榆林市化学会名誉理事长、市一大党代表、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
他多次被所在学校评为模范教师、优秀党员、模范班主任、模范教研组长。1986年和1990年被评为榆林县(市)优秀教师,模范教师;1994年在全国青年教师化学录像课教学大赛中获地区一等奖,同年被评为榆林地区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获榆林地区“中小学‘十佳’教学能手”称号;1998年被评为榆林地区职业道德先进职工,同年入选榆林地区“一五二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并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0年被陕西省政府评为特级教师;2004年、2009年、2013年三次获“榆林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至2015年六次获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优秀指导教师”“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入选首批榆林市优秀科技专家人才库;2011年入选《陕西师德先进事迹荟萃》;2013年被评为正高级教师,获陕西省师德楷模称号; 2014年获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等领导专程看望和慰问了常如正,充分肯定了他为榆林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榆林电视台、《榆林日报》《塞上先锋》《延大人在老区》《陕西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都曾专题报道和刊登过他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
常如正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化学教师,但他也是榆林中学数得上的忙人,他做过的题有成百上千套,解答的题不下数万道,编写的资料达数千页。有时为了一个数据,一个反应过程,他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找不出个依据来,宁可不吃饭不睡觉也不撒手。有时常如正的爱人忙不过来,再三叮嘱要他帮忙注意看好锅中饭,可往往事与愿违,他办公入神,对爱人布置的“任务”早已置于脑后,一而再再而三,不是烧灭了火,便是煮糊了饭。在他手上竟报废了三、四个铝锅。他诲人不倦,百问不厌,学生求教,有问必答,哪怕在吃饭时间也不例外,遇到普遍性问题,他总是见缝插针,出现在讲台前,三十多年中他无偿补课辅导达千余节之多。
常如正所在的城市被称为“驼城”。有人说,在他身上就有一种负重不馁的骆驼精神。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在超负荷地工作着,每周代课多达二、三十节,长年担任班主任并兼任教研组长、课外辅导员,有时,还要承担讲座、外出讲学等任务。给多少任务干多少工作,从来都是任劳任怨,不讲报酬。但是五十多岁的他身体还是开始找他的麻烦,一个炎热的下午,他晕倒在了讲台上;一个忙碌的早晨,他在迈向教室的台阶上跌倒骨折了,但他躺在病床上,心急如焚,于是,一条腿上打着石膏仍坚持给学生讲课辅导的身影成了榆林中学校园的一道风景。
在历年的高考中,常如正带的班级高考成绩一直保持在榆林市的领先水平。1994年他所带班级学生马莉、寇知青、贺小云的高考成绩为全地区第一、二、三名。1997年他所带班级二本上线人数达90%以上。考入清华大学4人,北京大学1人,他创造了榆林地区历年高考的最好成绩。2000年他所带高三(2)班64人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其中考入清华、北京大学4人,丁娟同学获全市第一,全省第六名的好成绩。2006年他所带高三(2)班83人中79人考上一本,白小禾同学的高考成绩位居全市第一。他所带每届学生在高考中化学平均成绩均高出全省平均分20分左右,位居全省前列。
常如正辅导的学生在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有200多人先后获得全国、全省一、二、三等奖。1996年他辅导的学生李宁、武维斌两人获全省化学竞赛一等奖。尤为突出的是李宁代表陕西省参加了1997年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位居全国第34名,被清华大学提前免试录取。1999年在全省高中化学竞赛中他的学生柳雄斌获一等奖,并被清华大学录取。 2008年、2011年获省级奖的学生人数分别达49、48人,均位居全省第四。2014年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中胡博文、贺夏瑶等35人获陕西省一、二、三等奖。
常如正是教学能手,但他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教学能手,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专家型、研究型的全能人才。他自己总结了两句话:“以身教、以心研”,并一直以此来鞭策自己。三十多年来,撰写的论文《刍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浅析中学化学相异概念的转变》等在《中国教师》《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刊物上发表并获奖。他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近五年参加的两个国家级课题结题并获奖;主编或参加了《高中新课程导学》化学必修1和必修2等多部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并正式出版发行(太白文艺出版社),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和赞誉。
常如正是名师,但他说自己更看重做良师,自己的任务和使命是教好书,育好人。每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他常常主动给予帮助。1994年有位学生刚上高一,便发生了偷窃的事情,作为班主任老师,他没有当面斥责,而是设法感化他、帮助他认识错误,并且说自己相信他一定能改正这个错误。常如正的善诱与信任,使这位学生内心十分愧疚,不仅主动承认并坚决改正了错误,而且发奋学习,考上了大学。1996年学生刘永平、刘小华二人家庭十分贫寒,面临辍学的境地,常如正自己拿出200元钱,并动员师生为他们捐助,上大学后刘永平交不起学费,常如正又资助他2000元,使他们完成了学业,类似的事例感人至深,数不胜数。许多已毕业的学生在来信中告诉常如正:“您是我所遇到的老师中最好的一位。”“在学生心目中他永远是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永远是最严厉的父亲,又是最慈祥的母亲”。
他是一名坚持在三尺讲台上奉献青春年华三十多个年头的普普通通的化学教师,他是一位坚持担任班主任二十七年没有间断的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他是榆林教育的一面旗帜,是人民教师的楷模。
全国先进工作者张兴亮
西北大学教师张兴亮获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西北大学】 张兴亮,男,1969年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美国斯密森研究院博士后。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副主席,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选举委员兼第三阶工作组组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Encyclopedia of Geobiology编委、Acta Geologica Sinica编委、Palaeoworld编委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早期生命演化和地球生物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在美国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编写交叉前沿学科《地球生物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一部(英文)。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9年和2001年两次获奖,分别为第一、第二完成人)、中国侨界贡献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陕西青年科技奖。负责并主讲的《地球生物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此外还获得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陕西省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开拓创新的科研人 呕心沥血的教书者 他从来都知道,选择了做科研,就选择了过苦行僧式的生活,外面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从此与他隔绝。对此他毫不遗憾,而是充满感激,因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兴趣所在,并做好准备长时间的探索钻研,甚至为之奋斗终身。他深知,从事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他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他沉的下心,耐得住寂寞,在实验室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他用自己的经历为学生作出表率:只要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热情和毅力,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
他,1969年4月出生,34岁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2002年获得美国联邦政府资助,在史密森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获得德国洪堡学者的称号,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15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一路走来,从独当一面的科研骨干到优秀学术团队的带头人,他就是该校地质学系张兴亮教授。
张兴亮长期致力于早期生命演化和地球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来始终以身边优秀教师为榜样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科研方面他治学严谨、刻苦钻研;教学工作敢为人先、勇挑重担。他以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优秀品质和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精神面貌,树立了一个新时期教育战线上先进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科研之路 开拓创新 奋发图强 投身早期生命演化研究20余年,张兴亮默默耕耘,执着追求,紧紧抓住早起生命演化研究领域的重大基础前沿课题,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演化及发展的奥秘。在寒武纪大爆发和动物门类起源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解决了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揭示了寒武纪大爆发的本质、规模、发生过程,论证了大爆发时期分子演化、动物门类大量出现、环境变化和生态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参与发现地球上最早的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化石,为探索脊椎动物的起源和人类的远祖提供了最直接的科学证据;发现了最古老的进攻型有毒节肢动物,进一步揭示寒武纪节肢动物的多样性、生态地位、个体发育和系统关系,在研究节肢动物各类群的起源和谱系演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率先开展微生物菌落与化石形态对比研究, 为解决亲缘关系难以定论的伊迪卡拉纪盘状化石的生物属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为一名拥有活跃学术思想的科研工作者,张兴亮先后完成和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各类人才计划项目等10余项,取得了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发表国际学术期刊论文128篇(含合作发表《Nature》和《Science》论文7篇)、在美国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研究成果两次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个人被中国侨联授予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此外,他还获得全国模范教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陕西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张兴亮的学术贡献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在业内凝聚了巨大的学术影响力。他所发表的关于寒武纪大爆发系列文章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专注,下载量位于杂志排行榜第2名和第8名,并被《国家科学评论》遴选为研究亮点文章。为了肯定张兴亮在早期节肢动物研究方面的贡献,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John Paterson将他发现的节肢动物Kangacaris zhangi的种名以张兴亮的姓氏命名。另外,他还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副主席、国际寒武系第三阶工作组组长、寒武纪大爆发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和组委会成员等多项重要学术职务,并多次在包括国际地质大会、国际地球生物学大会在内的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特邀主题报告。
张兴亮取得的这些创新性研究成果被国内外的百科全书、教科书、科学辞典等广泛收录,不仅更新了人类关于动物门类的起源与寒武纪大爆发的认识,推动了早期生命演化研究领域乃至古生物学学科的整体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作为该校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团队的负责人,他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学术影响力和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基础,不断提高把握国际前沿研究方向的能力和凝练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团队成员发挥团队优势和个人学术专长,开展既分组分工又密切协助的团队联合攻关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分工协助的合作研究方式行之十分有效,使学术团队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学术影响力稳步提升。目前,该学术团队已发展成为在国际科学前沿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研究团队,2012年被授予陕西省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称号,2014年获得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团队贡献奖。
也正是他的执着和坚持,使得他取得了这累累的硕果。对于科研,张兴亮从不满足,他把每一次成功都看作是又一次科研攻关的起点。一份纯粹的热爱,加之倔强的性格,向前走,不驻足,征服着一座座崭新的科研高峰。
教学之行 呕心沥血 立德育人 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而执教鞭,更应懂得循循善诱。科研工作有其特殊的奉献性,是造福人类的一项工程,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所学所识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呢?这需要教学工作同步配合。无论自己的研究工作多么繁忙,但从未落下教学工作。在讲台上,引导更多的学生走到科学的前沿阵地,这是他最大的成就和欣喜。
作为一位具备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的高校教师,张兴亮在教书育人方面始终以他特有的学识风范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不断强化专业能力导向,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与国际最新前沿知识接轨,提高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力。张兴亮对每位学生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经常与学生深入探讨课题,手把手指导学生从样品采集、实验处理、数据分析到论文撰写,在近乎严苛的精细操作过程中,张兴亮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对科学的敬畏精神,唯有最为严谨的操作,才能触碰到科学的奥妙。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专业刊物上,他所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达到了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
2002年,他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开始在该校率先试行《地球生物学》的双语教学工作。他积极主动地与开设《地球生物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建立了广泛联系,充分交流,优势互补,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最新研究动态。教学过程中,以讨论式教学为主,以学生和教师互动形式学习课程内容,通过学生演讲、专题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大量文献资料整理制作全英文课件进行讲授,并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新研究方法,以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形式营造了交流氛围,从而使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及专业英语能力不断提升。
张兴亮在积极努力推行双语教学的同时,对于教材建设方面他也不断深思。他认为既不能盲目采用国外教材,也不能舍弃中文教材的精华,因此编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英文教材势在必行。为此,他坚持长达10年的时间完成了心血之作,国内第一本全英文版《地球生物学》教材于2012年正式出版。在这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他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实践,从准备资料、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拟定大纲、反复修改到最终定稿,每一个环节都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本倾注心血的教材是他辛勤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教材全面介绍了新兴地球生物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最新科研成果,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教材。由于他在推进双语教学工作方面作出的突出成绩,于2006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他所主讲的地球生物学课程于2010年被评选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张兴亮基于自身为师、传道、授业、解惑之根本,将更加勤奋踏实地耕耘着,无怨无悔地奉献着。他不断地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带入课堂、融入教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陕铁职院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称号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全省教育系统唯一一家受到表彰的单位。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铁路工程为主干专业的高职院校,近年来,该院在陕西省委高教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工会的指导下,该院紧紧抓住铁路大提速、西部大开发、职教大发展的历史机遇,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勤政廉洁,带领全院教职工发扬“吃苦奉献、拼搏争先”的学院精神,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推动了该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实现十年跨越四大步:在2007年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8年确定为陕西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2012年新校区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2014年以“良好”等级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验收,成为全国高职200强。该院还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魅力校园”“全国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陕西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国家、省级荣誉20多项。
“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建
长安大学马建教授被授予2015年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马建笃学创新,成果显著。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编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7项。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担任中国公路学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会长、陕西汽车工程学会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货运装备分会主任;《中国公路学报》主编、《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
马建钟情教育,桃李芬芳。先后指导了70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讲过近十门专业课程,深受学生好评。担任全国道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培养的毕业生中不少人成为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的重要领导和业务骨干。
(责任编辑:刁巧燕 徐绒绒)
本文来源: 教育厅
05.05.2015 21:08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西安光机所有效载荷首次参与空间站科学实验
2022年10月31日,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