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做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担当者与践行者

22.09.2017  18:03
            杨家岭下薪火相传,延水之滨桃李芬芳。起始于1937年的延安大学迎来了建校80周年华诞。80年来,延安大学秉承“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立足陕北,面向陕西,辐射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大力传承、弘扬延安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为陕北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新时期,延安大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延安精神立德树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融入地方、服务区域,全力推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全力推进以新校区建设为核心的外延建设,向着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进。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右二)视察延安大学
            延安大学诞生于抗日救亡的烽火岁月,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延安大学成立于1941年9月,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937年的陕北公学。194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其后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民族学院、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相继并入。1945年8月至1949年7月,延安大学在东北、华北与兄弟院校联合办学,将新民主主义的新教育推向全国。1958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延安大学。1998年,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被列为陕西省省属重点大学。200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延安大学。2011年,学校被列为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             筚路蓝缕80载,延安大学自创办以来,先后为祖国培养了13万余名优秀人才。延安大学培养出了著名作家路遥、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建军、2014年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阎安、兵器工业部近代化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吕剑、2016年制造“全球第一款石墨烯产品”的郭守武等大批优秀人才。
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延安大学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的理念,全力推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全力推进以新校区建设为核心的外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的发展,“十三五”实现了良好开局。             —— 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 2016年召开了教学工作会,提出了30条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为“十三五”本科教学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化教学改革,遴选了100门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试点;积极开展资政育人教育活动,立项资政育人调研项目31项。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改革,召开了动员会和推进会,建立了制度机制,各项富有特色的自主管理活动相继开展。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生命科学学院被列为省级创新创业试点学院;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38项、省级76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际金奖1项、全国性奖励68项、省部级奖励177项;孵化培育了5个示范性创业团队。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研究生、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达到88.23%、89.67%。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目前,延安大学已成为拥有70个硕士学位点的招生单位,其中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类别授予权。各类在校研究生1830人。同时,延安大学是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申报单位,全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等。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制订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实施办法》,分层分批纵深推进“卓越医生”“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开展“一带一路”金融+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建金融+俄语专业实验班,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推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引进的清华在线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有效融合,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深化延安精神资政育人实践教学改革。100余名教师、近1000名学生参与了第一批31个资政育人项目研究实践,形成了52份调研报告和资政报告,部分报告已被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纳,第二批目前已申报近80个项目。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物电学院获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017年上半年83项大创项目获批省级立项;“能源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医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分别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89项,省级7项;创业孵化基地新注册4个大学生创业公司;“小红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尖上的课堂”获得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制定了《学生自主管理实施办法》,开展了自主管理系列专题培训,打造了“红色卓越培训”“学生党员讲党课”等自主管理活动品牌,学生自主管理的“虹吸效应”正在显现。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1.38%。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初步修订了2017版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了“基础理论+多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建立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机制,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深化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启动网络在线教育,服务地方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增强。             —— 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 。重点建设省级优势特色学科,有陕西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5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1个,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项目18个。紧紧围绕博士点建设目标,与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重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博士点申报学科中遴选兼职博导,为申博打牢基础。启动了“一流学科”建设,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参加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2017年制定了“一流学科”建设规划,确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工程与技术、生态学、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等5个一级学科为博士重点培育学科,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申报工作。             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持续增强,仅2016年就获批各类科研项目298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部级30项。发表论文894篇,被国际权威机构收录81篇,C刊127篇。出版专著、教材61部,授权专利97件。获省市科研奖励12项。新增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业联盟3个,成立校级科研机构4个。2017年首次一举获批2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实现历史新高,发表论文779篇,其中国际权威检索收录104篇(在Nature子刊发表论文2篇)、C刊45篇、核心期刊345篇。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16项。授权专利31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新增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1个;与陕北有关县区、企业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取得积极进展;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建设深入推进。             —— 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加大人才政策调整力度,引育并举,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媒体宣传、现场招聘,引进博士同比增加11人;外聘高水平专家2人,2人入选第九批陕西省“百人计划”,实现历史性突破。加强校内教师培育。高端人才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樊代明消化系统疾病院士工作站1个,与延安市农业局联合在建陈温福院士工作站1个。             依托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口支援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实施“百名博士”学历提升计划,近三年硕博比例已由51%提升至79%。             学校克服困难,调配资源,重点投入,解决好各类人才生活保障问题,及时兑现引进人才安家费、科研启动费1600万,大大缩短各类人才工作进入周期;先后注入资金1100多万元,按拎包入住标准装修120平方米以上博士公寓房87套,创造了良好居住环境;以人事代理方式解决了引进人才配偶工作安置,切实解决了人才生活实际问题。             以“八九十年代老教师教材教案展”的举办为依托,建成了“延安大学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基地”,开展了以老延大精神传承为主题的“茗约兰蕙”师德传承活动,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名师工作室”,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带动、引领和保证。

延安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进行教学交流
            ——
开放办学深入推进。 学校被列为全省高校开放办学改革试点单位;与西北大学、陕建集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省社科院等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成了教育部—中兴通讯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实验室。先后与英国林肯大学、欧洲教育联盟等签署了校际合作备忘录或合作交流协议。2016年选派干部、师生赴境外培训137人次,泽东干部学院全年累计培训各类班次180期,培训人数近9000人。“一校一院”合作共建起步良好,文学院、公管学院、化工学院、建筑学院、鲁艺学院等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科院204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台湾大同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相关工作。进一步深化与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共建工作;与浙江大学就合作共建形成了框架协议;与榆林能源集团、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延安能源集团等签订了合作协议。与英国坎特伯雷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5所院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德国、法国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实现了零的突破。             —— 新校区建设顺利推进。 延安大学新校区自2016年4月22日动工以来,建立健全了工作机构和规章制度,办理了立项报批手续,组织实施了规划设计,按照相关制度严格选定了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工程建设有序展开。截至2017年6月,已开工建设25个单体建筑,其中行政办公楼、信息大厦、鲁艺学院等15栋单体建筑主体已封顶,总开建面积约31.68 万平方米,占总规划建筑面积的55%。
构建“一体两翼”教育体系 做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担当者与践行者

            延安大学是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也是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担当者与践行者。建校80年来,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理念,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坚持服从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为西部特别是陕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将延安精神作为立校之根、办学之魂,形成了“全员教育、全程教育、全方位教育”的延安精神教育格局,构建并实践了“一体两翼”延安精神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特色。

延安大学对学生进行延安精神培训现场教学

            —— 不忘初心,用延安精神立校办学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学校肩负着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人民自由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全程参与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建设及转战陕北的伟大斗争,是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参与者和践行者。学校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正规的综合性大学,成为党中央培养革命干部、进行革命教育的著名院校;学校按照毛主席提出的“延大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学”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与用的一致”的教育方针,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战线上的急需人才。             恢复重建初期,学校仅有两排几十孔窑洞,没有电灯,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毛驴车;没有专门的教室和实验室,师生在灶房外露天就餐,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内轮流上大课,课后学生回宿舍或去野外自习,条件异常艰苦。延大人积极响应校党委“白手起家,建设延大”的号召,发扬延安精神,自力更生,积极投身校舍建设工程,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善了基本的教学条件,人才培养工作迅速步入了正规。当时的《陕西日报》专门发表社论,对学校继承延安精神、艰苦创业给予了高度赞扬。             新时期,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办学条件仍然十分艰苦。新时代的延大人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办学实力和水平实现了快速提升,先后被列为省部共建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2016年4月22日,占地1200余亩的新校区建设正式启动,几代延大人艰苦创业、建设美好延大的梦想即将实现。             —— 牢记使命,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 学校把延安精神教育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和品格培养。学校将延安精神中蕴含的“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精神品格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学校将延安精神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形成“全员教育、全程教育、全方位教育”的延安精神教育格局。             一是延安大学从大学生进校起,就将延安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做到延安精神教育“四年不断线”,育人效果显著。             二是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主体,以第二课堂和实践活动为两翼,构建并实践“一体两翼”延安精神育人体系。             该校构建了延安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延安精神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支持学生践行延安精神的实践活动,探索延安精神教育教学新方法。通过全面实施“一体两翼”延安精神育人体系,改革延安精神教育教学方法,学生对延安精神的认同度和参与度明显增强,延安精神课程选修率、实践活动参与率明显提高。             由于学校将延安精神教育贯穿于学生四年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学生主动践行、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其行为准则的基本遵循。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涌现出了黑鹏杰等10多名同学从烈火中、冰水里和高压电杆下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李霞无私捐献造血干细胞、马树芝“孝老爱亲”等为代表的一批模范人物。由于学校长期坚持延安精神教育,毕业生支援边疆建设、服务老区建设与发展的使命意识得到加强。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延安大学毕业生志愿赴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工作的达170多人,居陕西高校前列;陕北地区医疗、教育和行政部门骨干中的70%以上毕业于延安大学,用人单位对延安大学毕业生的评价为:“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务实、工作踏实”“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延安大学专家对当地农民进行种植技术指导

            —— 与时俱进,用延安精神服务社会 延安大学办在陕北,为陕北地区人民提供教育、科技、医疗、文化服务,是延安大学的天然使命和社会职责,也是履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在贡献中求发展,在服务中得认同,为增进陕北地区人民的福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运用延安精神资政育人。学校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了政治学、延安学、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等省级优势特色学科。学校依托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基地”,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中心、中共党史研究院、延安学研究院、延安文艺研究中心和红色文艺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延安精神研究成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全面从严治党,地方党和政府开展延安精神教育提供了智力支撑。学校坚持把延安精神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延安大学资政育人教育活动实施意见》,按照“资政和育人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调研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社会调研项目。延安大学教师主持、学生参与完成了延安市及相关县区政府机构的《延安市率先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报告》《延安市油气煤盐化工调研咨询报告》《志丹县统筹城乡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问题研究报告》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实现了在资政中育人,在育人中资政。             二是发扬延安精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学校发挥学科专业、科学研究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科技服务。依托“陕北能源资源清洁转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石油废弃物无害化生物修复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中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菌草培育”“枣树组织培养育种技术研究”“陕北山丹丹种球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大豆根际促生菌的促结瘤和生长作用的机理研究”“陕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检测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研究成果,积极推进转化运用,累计产生经济、环境效益6亿多元。             学校发挥医疗资源优势,为陕北及其周边地区人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依托由附属医院为主体组建的延安医疗集团,在胃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药物提取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和专利,为陕北及其周边地区地方病防治和治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依托医学教学资源,承担了陕西省万名基层全科医生培训、陕西省万名计划生育医生培训等任务,累计培训基层医生8000余人次。             学校发挥红色培训资源优势,为全国党建和红色培训做贡献。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成立了“窑洞大学”和“泽东干部学院”,积极开展延安精神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全国红色培训新高地,近年来,先后为29个省、市、自治区300多所院校的6万多名师生,3万多名部队学员和2万余名各级党政干部,开展了延安精神教育培训,被参训学员誉为“红色大熔炉”、“思想教育加油站”。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拓展延安精神、党史教育新领域。             在新的改革发展征程上,延安大学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张亦弛          审核:刁巧燕)      
延安大学:八十年风雨铸就辉煌 牢记嘱托开创未来
      《陕西日报》2017年9月23日(记者教育厅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