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开发推动战略地位提升 感受格陵兰之“热”

14.11.2014  12:13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80%的面积位于北极圈内;它处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前沿,冰川每年都在加速融化;它正成为投资的热土,丰富的矿产资源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它是世界因纽特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古老民族正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本报记者走入格陵兰,为您讲述这里正在发生的变化

文化语言受到精心呵护,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

起源于亚洲的因纽特人是格陵兰的主要民族,占其5.6万总人口的90%,其他人多为丹麦移民的后裔。首府努克只有1.6万人口。走在努克街头,正午时分的夏日竟有些灼人,太阳似乎要把冬日的黑暗加倍补偿回来,让人很难想象这里冬天的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城市四周,随处可见雪山展示的高纬度特征。走在街上的人们多是亚洲面孔,人人脸上阳光灿烂,表露出对这短暂夏天的热爱。

格陵兰是当今因纽特文化保护得最好和最有生命力的地方,这与政府在文化保护方面的投入密不可分。2009年,《格陵兰自治条例》正式生效,丹麦王国授予格陵兰政府更大的自主权,因纽特语(格陵兰语)成为这里的官方语言。

我们为自己的文化而骄傲。”丹麦格陵兰岛自治政府总理阿莱卡·哈蒙德说,“格陵兰近2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5.6万人,必须保护好因纽特语言和文化。”据了解,除了以法律形式将格陵兰语定为唯一官方语言,当地还有保护语言的专员,向政府报告格陵兰语在学校、家庭中的使用情况,提出如何在社会、家庭、学校中传授格陵兰语的建议,并摒弃那些过时的词汇,等等。

我们的语言之根如此强大,人们乐于使用自己的语言。这种现象在加拿大、阿拉斯加等地的因纽特人中是看不到的。”哈蒙德说,“如今很多格陵兰年轻人都掌握格陵兰语、丹麦语和英语3门语言。但全球化不意味着放弃民族性。

在格陵兰采访期间,不论碰到的是年过花甲不会说外语的老人,还是学校里欢声笑语的少年,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和这片土地的热爱。很多孩子的父母一方是丹麦人、一方是格陵兰人,他们都骄傲地称自己是因纽特人。还有很多到岛外求学又回到格陵兰的年轻人,用学到的科技知识建设家乡。

这里的生活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夏天街上跑着来自五大洲的汽车品牌,冬天则主要靠狗拉雪橇,几个大的市镇都有数千架这样的雪橇,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努克商店里,既能看到各色现代服装品牌,也能看到因纽特人传统的皮毛服饰,在议会开会或开学典礼等场合,因纽特服装都是正式着装。在超市里出售的是产于欧洲各地的副食蔬菜,农贸市场里则每天有鲸、海豹等鲜肉售卖。

格陵兰旅游局总裁安德斯·斯滕鲍肯介绍说,早在4500多年前,因纽特人就开始在这个岛上居住了。在资源匮乏、气候寒冷的条件下,因纽特人以拓荒者的精神顽强生存下来,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随着全球化加速和北极开发热潮的来临,因纽特人的拓荒者精神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气候变化推动北极开发,战略意义今非昔比

格陵兰历史上曾是丹麦王国的一部分。1978年,丹麦通过格陵兰内部自治法,1979年,格陵兰正式实行内部自治。2009年,格陵兰成为国际法定义下享有自决权的民族,内政独立,但外交、国防与财政相关事务仍由丹麦代管。这一过程与北极开发的升温不谋而合。2011年以来,先后有多个国家和组织领导人访问格陵兰岛,考察北极地区资源开发前景,签署矿产开发合作协议。

哥本哈根大学政治系教授伍尔夫·雅克布森说,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川的融化,受影响最大的地区就是格陵兰岛。自1979年至2006年,格陵兰冰盖融化速度加快了30%。冰川消融使未开发的自然资源更易开发,新航线的启用将使格陵兰处在新的起点上,其战略意义今非昔比。基于格陵兰的战略价值,很多国家立足长远,希望影响格陵兰的下一代。例如欧盟在格陵兰大学设置了多个奖学金项目;不甘落后的美国则在努克的高中设立“美国角”,吸引格陵兰孩子去美国留学;法国则从2007年就开始向格陵兰大学派出客座讲师授课等,通过教育输出从而在格陵兰建立软实力。

自治政府对格陵兰在北极事务中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通过一切途径扩大自身影响力,使格陵兰在未来的北极开发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哈蒙德介绍,格陵兰占有北极圈内20%的陆地面积,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极地科研还有北极航道、资源开发等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已在丹麦王国内达成协议,今后北极理事会的部长级会议将保证格陵兰的代表席位。

根据《格陵兰自治条例》,丹麦每年支付39.4亿丹麦克朗(1美元约合5.5丹麦克朗)作为格陵兰的补贴,相当于格陵兰政府一半的开支。没有这笔钱,格陵兰将走向破产。

经济独立是格陵兰人民的愿望,北极变暖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遇。”哈蒙德阐述了政府的经济政策,“格陵兰经济的三大支柱——渔业、旅游业和矿业都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基础上,其中矿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发展经济、促进民生是格陵兰各党派的一致目标。格陵兰最大反对党因纽特团结党主席萨拉·乌尔斯威格对本报记者表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最重要,格陵兰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与社会、文化体系,才可能实现经济独立。乌尔斯威格2012年曾跟丹麦议会代表团访华,访问了青海玉树等地。中国的多样性和活力令她印象深刻,“我从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学到不少东西。格陵兰应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投资。”她强调,人力资源的提升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是发展经济的当务之急。

面对北极开发升温带来的种种机遇,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的匮乏是格陵兰的发展瓶颈。在格陵兰总人口中,适龄劳动力(18至64岁)只有2.7万人,其中技术工人严重不足。这里唯一一所大学是格陵兰大学,2012年其毕业生数量为76人,而同年格陵兰中专职业学校毕业生为136人。

资源优势引领矿业发展,跨国公司投资涌入

近年来,格陵兰备受世界舆论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丰富的资源储备。格陵兰岛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陆上和近海的石油与天然气储量也相当可观。曾在格陵兰大学任教的北极问题专家达米安·德格罗斯博士对本报记者说,格陵兰也是当今稀土矿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稀土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金矿”。

美国地质调查局分析,仅格陵兰岛东北部就蕴藏着相当于314亿桶石油的油气资源,这几乎是丹麦所属的北海地区储油量的80倍。因此,包括壳牌公司、英国凯恩能源、法国苏伊士集团、美国铝业公司、澳大利亚坦布里斯矿业公司等许多跨国公司,都纷纷把目光投向格陵兰。据统计,外资用于格陵兰矿产资源勘探的费用已从2000年不到200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200万美元,而能源勘探费用更是高达每年8亿多美元。格陵兰政府在2009年自治权扩大后,更加重视吸引外资,每年都颁发4到5个勘探许可证给外资或本地企业。

北极变暖使冰盖减少,格陵兰裸露的土地越来越多,这为矿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努纳矿业公司总裁乌勒·克里斯琴森对本报记者如是说。努纳矿业是格陵兰的国有勘探公司,曾勘探并开发了格陵兰的第一座金矿纳鲁纳克金矿,目前在整个格陵兰有8个地区的勘探许可权,覆盖6800平方公里土地。

我生在格陵兰,长在格陵兰。我的专业是地质学,几乎把全岛都跑遍了。”虽然有个西式名字,克里斯琴森却长着一副东方人面孔。他向记者介绍,“格陵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岛屿之一,形成的年代久远,后又经过冰川的反复挤压,使之拥有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至少有37亿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丰富的铁、铌、白金、稀土和钽等金属矿藏。格陵兰虽然基础设施落后,但地质结构多属于碳酸性杂岩体,地表裸露,矿物容易挖掘;其次,格陵兰是一个大岛,海岸线很长,峡湾众多,很多地方都可以走水路到达。

为了加深记者对格陵兰矿业的认识,克里斯琴森邀请我们参加了一次现场勘探作业。这片64平方公里的勘探区位于努克以北130公里处的凯克塔萨克,早上从努克码头坐船4个小时到坎加峡湾,然后改乘直升机才能抵达。船上装满了供给勘探区的野外勘探生活用品。

客船抵达坎加峡湾已是中午。一行人来到岸边礁石上,不一会儿响起轰鸣声,一架红色直升机飞来,把我们接到4公里外的营地。在营地小憩后,直升机再度起飞,将人和货物送到10多公里外的勘探现场。“这里没有道路,直升机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克里斯琴森说,“直升机租用按分钟计费,每分钟40美元。运输船一天的花费是1800美元。”据悉,该项目的勘探一般需要3周左右完成,费用为100万美元,主要用于钻机打眼、直升机运输等。

在峡谷中进行勘探打钻作业的是3名来自加拿大的工人,机器轰鸣声中,钻头不断向地下延伸。旁边摆着一排码放整齐的圆柱形岩石样本。一排是地下35米的岩石样本,一排是地下60米的样本。韩国技术人员拿出试剂往石头上涂抹着。

凯克塔萨克地区形成于侏罗纪时期,预计是一个富含稀土和铌、钽等稀有金属矿藏的多资源矿区。凯克塔萨克在因纽特语里是‘岛屿’的意思,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岛。”克里斯琴森介绍,“以前我们钻眼取的是45度角,深入到富含稀土的岩层,现在以70度角钻井,将达到地下150米。这里离峡湾较近,开发后可以修建码头用船舶直接运输。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地质特征使它成为同类稀土矿中最容易开发的一个,矿土无需研磨或预浓缩,矿物可以用稀盐酸直接浸出。所以,格陵兰虽然勘探成本较高,但矿物质量高,未来的开发成本较低。

格陵兰虽然矿产潜力巨大,但由于各种原因矿业发展落后。据了解,近200年来,格陵兰岛上一共开采了7座矿井,主要产品是冰晶石,其中只有2座矿井挣到不少钱,2座在赔钱,另外3座基本收支平衡。格陵兰政府为保障就业,仍鼓励矿业公司继续经营。

克里斯琴森对格陵兰矿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一切都刚刚起步,期待我们的矿业能快速发展,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

独特景致成就旅游潜力,对中国游客充满期待

采矿业受限于产业周期,不会很快带来经济效益,而格陵兰经济的另外两大支柱产业渔业和旅游业的收益则立竿见影。

渔船对因纽特人就像汽车对美国人那样重要,捕鱼和渔业加工也是格陵兰就业人数最多的领域之一,气温的升高则让捕鱼周期更加密集。皇家格陵兰渔业公司生产总监拉什·尼尔森对记者介绍,格陵兰90%的出口来自渔产品。得益于全球渔产价格上涨,2012年格陵兰出口总值达25亿丹麦克朗。随着海水暖化,鲭鱼和鳕鱼等新鱼种来到格陵兰。15年前,主要产鱼区迪斯科湾水域每年冬天冰封5个多月,如今渔船可以全年去打鱼,渔产加工厂也可以全年运营,经营成本大大降低。

据总理哈蒙德介绍,目前格陵兰只开发了较少面积的渔场,渔产加工业规模也尚小,渔产生产加工环境清洁无污染是其核心竞争力。同时她也非常支持格陵兰发展旅游业,“格陵兰在地理上离各国都很远,我们需要修建基础设施,缩短与世界的距离,便利人员往来。游客们来到这里,会发现这里景物如此独特,环境如此原始,贴近自然。

格陵兰不断上升的知名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而随着浮冰融化,游船可以进入更多景区。2013年来格陵兰旅游的外国游客共4万人。几年前,鲜有中国游客来格陵兰,而2013年就有1000名游客来自中国,这也让格陵兰对中国旅游市场充满期待。

北极光、冰山冰盖、狗拉雪橇、原住民文化和赏鲸是格陵兰旅游的5个主要项目。格陵兰旅游局发起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游客踏访格陵兰的最重要3个原因,分别是奇特的自然景观、文化特征及挑战自我。壮丽的冰盖和冰川是格陵兰旅游的最大看点,冰盖从南到北长2400公里,宽1100公里,最厚处达3500米。很多游客还喜欢参观定居点内的因纽特家庭,感受当地的文化细节。格陵兰也是绿色旅游、环保旅游的绝好地方。伊鲁丽萨特峡湾的冰盖被推挤入海,形成海上浮冰奇观,每天融化的淡水相当于纽约市一年的用水量;穿过漂浮的大块冰山前往艾奇冰原,那里,从冰盖上随时崩裂的冰块,把全球变暖的影响直接展现给人们。(文/本报赴格陵兰特派记者刘仲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