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网:引汉济渭工程“千里眼”实现24时全天候监测将增加500万人城市用水

28.12.2015  10:35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汉济渭工程是解决关中、陕北缺水,统筹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区域水资源,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生态环境建设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重大水利工程。12月22日下午,陕西媒体网记者跟随“追赶超越争一流 同步够格奔小康”媒体采访团来到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公司进行了现场考察。

          三大调水工程将实现配水15亿立方米 增加500万人用水

          引汉济渭工程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屏障,由调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两部分组成。调水工程主要由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秦岭输水隧洞组成。黄金峡水利枢纽位于汉江干流汉中市洋县境内,是调水工程的龙头和主水源地,规划年调水10亿立方米。三河口水利枢纽位于汉江支流子午河峡谷段,是调水工程的调节中枢,规划年调水5亿立方米。秦岭输水隧洞进口位于黄金峡水库坝后汉江左岸,洞线向北经三河口水库穿越秦岭,出口位于秦岭北麓黑河金盆水库东侧的黄池沟,总长98.3公里。输配水工程由南干线、过渭干线、渭北东干线和渭北西干线组成,总长度334公里。

          “工程采取‘一次立项,分期配水’的建设方案,逐步实现2020年配水5亿立方米,2025年配水10亿立方米,2030年配水15亿立方米。”陕西省引汉济渭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雷雁斌介绍说,“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可支撑70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满足增加500万人规模的城市用水。可以有效改变关中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水的状况,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防止城市环境地质灾害。”

          据悉,引汉济渭工程每年可增加渭河入黄河水量6至7亿立方米,有效补充黄河的水资源,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沟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战略性水网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引来绿水 留得青山”生态效益高 开“千里眼”实现24时全天候环保监测

          引汉济渭工程穿越秦岭,建设范围涉及陕西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及多种珍稀植物物种分布其中,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工程在规划设计之初,就确定了建设生态工程、绿色工程的远大目标。其中,引汉济渭工程6号、7号勘探试验洞地处西安市水源地黑河水库上游,属于环境特别敏感区。为保证施工排水达标,省引汉济渭公司投资4000余万元,为6号、7号洞打造“高效沉淀池+快滤池+活性炭吸附”工艺环保池,处理后的排水达到环评批复要求的Ⅱ类水质排放标准。目前,公司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了环境保护远程监控监测系统。

          “我们公司公司还充分利用科技和网络技术资源,为引汉济渭工程6、7号洞环保项目安装了图像监测及水质检测设施,实现24小时全天候监测施工排水情况,切实保障环保工作。”陕西省引汉济渭公司移民环保部王浩说,“该设备是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能实现实时采集施工现场图像、水质数据。水质检测部分是根据预先设定好的水质预警数值,当水质达到预警值时,系统就会在第一时间出现闪烁警告,并将预警短信自动发送给相关人员,为及早做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也就是说,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手机终端这个‘天眼’,就能了解到施工排水的情况。”

          据悉,图像监测及水质检测设施是由环保工程图像监测及水质检测两部分组成。图像监测部分是利用水文水资源测控终端机(RTU),通过高速移动互联网络将数据传送到云端数据中心服务器,再利用通讯平台中间件软件将数据进行转换,可以通过PC、手机APP随时访问,即时掌握现场工作情况。该项目的成功实施让引汉济渭工程多了一个具有“千里眼”、“顺风耳”的环保监测“预报员”,也使得工程环保工作更高效,更便捷,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