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张骞”王建新 发出中国丝路考古“好声音”

11.01.2018  11:43

  王建新教授。

  王建新教授正在进行考古工作。

  (本组图片由西北大学提供)

  -记者张潇实习生吴秀秀

  “明天,我就要出发去印度继续进行考古研究。”1月5日,颇有艺术家气质的王建新教授接受了记者采访。这一天,王建新多了个新身份——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他精神矍铄地谈起了新一年的工作计划:继续开展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从寻找大月氏开始跨国丝路考古

  2100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联合攻击匈奴的历史人们耳熟能详;张骞一路曲折,最终开辟了从中国通往西域的北方丝绸之路。和张骞当年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一样,今年65岁的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也是从寻找大月氏开始跨国丝路考古的。

  王建新的名字,近年来和丝绸之路考古紧紧连在一起,多个学术成果令世界瞩目。回首来时路,王建新感慨万千,他曾这样自述:“我生于1953年,1966年小学毕业;1970年当了学兵,身份还是学生,前后共干了七年。后来还当了一段时间司机。”王建新开玩笑说:“很多人最不能坚持的就是开会,待在那里很难受。而我就坐在那里看书,多长时间都行。

  1977年,他看到了高考的曙光。尽管直到高考前一周才获得了复习时间,但凭借着深厚的积累,他被西北大学考古系录取,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当了老师。

  多年来,王建新在多个考古领域都储备充分,为何又转向丝绸之路考古?他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我国很长时间在中国考古学以外的领域几乎没有发言权,中国只有中国考古学家,没有外国考古学家。现在逐渐开始有了,但还是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这种状态,和我国考古学地位不相称。况且,外国考古学和中国考古学本身也是息息相关的。”王建新举例说,中国文明的研究,现在文明探源工作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如果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是无法研究中国文明的。他还说:“这可能跟个人性格有关系,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从无到有,从国内到国外,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我们做研究不能‘吃剩饭’。

  一开始,这条路并不容易。王建新讲了这样一件事:“几年前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考察的时候,当时西方公认的国际欧亚考古学三巨头之一的托顶(音)老师也来了,见我们也来了,发怒道:‘你们怎么也来了?我们在这干了十几年,该弄清楚的都清楚了。’”后来了解了王建新团队的工作,托顶表示很欣赏,还谈起了合作事宜。

  多项丝路考古成果填补国外研究空白

  原来,在此之前,丝绸之路考古工作很多国家都在做,但主要研究资料成果都在外国。

  王建新团队选择了大范围调查、系统调查与小规模、有选择的考古发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实践证明,这个思路完全正确,填补了很多项国外丝绸之路考古工作的空白。

  王建新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数年,于西天山的所谓空白地带新发现了数百处古代文化遗迹,发掘了迄今规模最大的康居贵族墓,基本搞清楚了古代康居的南部边缘,还建起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史上首座保护大棚。进而发现了大月氏的王庭遗址、墓葬等数百处重要遗存。这个成果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他的游牧聚落考古理论也令学术界振奋,这主要是指他发现了游牧人群“游牧中有定居”,即古代游牧人群存在定居地的事实。对这些重要成果,王建新解释说,中国研究游牧人群,而外国则关注农业人群。再比如国外研究都在探索遗址,但没有人去研究墓地。比如波斯时期的墓葬几乎没有发现一座,希腊时代的也没有,贵霜时期的也很少,他们即使挖了一些墓,也属于偶然发现。比如前段时间展览的阿富汗北部黄金之冢,那是在挖神庙时偶然发现的,并不是有计划地去挖掘的。

  构建中国“丝路考古话语体系

  经过研究,王建新得出了“大月氏喜经商爱和平”的结论。这句话怎么理解?王建新解释说,这跟农牧关系模式有关。游牧经济对农业经济有天生的依赖,比如粮食生产、生活用品都需要从农业人群中获取。但是获取的方式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和平、贸易、平等交换,也可以通过抢劫、战争。从中亚到新疆这两种方式交错并存,且以和平共处、平等交换为主要形式。大月氏这个国家在形成中就是处于这样的环境,便也养成了和平共处的习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性格是与它的历史形成过程相关的。

  王建新表示,要建立起中国的“丝路考古话语体系”。他发现匈奴语“祁连”即天山之意,认为《史记》中记载的大月氏生活的“祁连山”应是今天新疆的东天山。他在考古中新发现了大月氏的众多遗存,让大月氏这个神秘国度逐渐露出真容。

  今年1月5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正式揭牌。作为该中心主任,王建新介绍,将以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考古和遗产研究为主要工作内容,继续开展以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南部为重点的中亚西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同时注重对墓葬进行挖掘研究,填补国外研究的空白。

  谈到未来,王建新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研究领域也将不断拓展。同时也会注重人才培养。一方面是学历教育。包括把中国的学生(硕士或博士)派到国外,特别是派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带,也包括把丝绸之路沿线地带的留学生招进来,进行硕士、博士培养。这项工作如今已经开始,该中心成立后规模范围将继续扩大。另一方面是非学历教育。这指的是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考古和遗产保护的在职工作人员进行短期培训,大家共同发扬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以逐步引领世界考古潮流。

  “考古本身就是锻炼身体

  考古不是个轻松的工作,但王建新并不觉得辛苦。他说:“只要你热爱这行了,就会坚持去做,就不会觉得累。考古本身就是锻炼身体,你看我这么大年纪了还经常爬山走路,身体还是很好,热爱起到了很大作用。

  他还笑着说:“至于我的发型,其实也不是故意弄成这样的。年轻的时候总是平头,长得很快,到了日本学习工作后,那里的理发特别贵,就留着了。一直到现在。

  对于自己的学术之路,王建新说:“干考古,我一直信奉陈寅恪先生说的一句话: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于整个事情你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且在小处着手,这样才能认识清楚。有的人看得太大,但是没有认清楚事物。有的人一辈子关注碎片,却没有看到整体的作用,这些都是不对的。

编辑:韩涛



西北大学成立丝绸之路考古中心
  西北大学成立丝绸之路考古中心 促沿线国家地区人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