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艺术的“告诉”

17.04.2015  13:05

  在哈尔滨市中心的博物馆广场,记忆中博物馆对面人行道的拐弯处,曾经有一个粗粗的尖顶圆形铁柱,那上面总是斑驳地贴满了招工和各种商业通告。据说,这是这个城市较早遗留下来的一个老式海报栏。印象中,这里张贴的东西多是大黑粗体的汉字,很醒目也很粗暴,看见的人都像是被人呵斥了一样。而城市里类似这样能张贴海报的地方并不多。

  那个老式的海报栏因为这一地段的反复修路和拆迁,已经消失很多年。而今天,在老海报栏遗迹的对面博物馆里,一个来自波兰的招贴与版画展在这里展出。然而,细细看过慨叹,同样是昭告一些事情,表达一些情绪,原来好的招贴是可以那么艺术的“告诉”。

  这个名为《纸上的缤纷》的波兰招贴画和版画展览,共展出波兰招贴画70件、波兰版画150件,看介绍,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近30年。来参观之前在网上查了资料做了功课,得知波兰的招贴艺术是世界知名的,这同这个国家全民的高水平艺术欣赏和创作能力有关,而波兰招贴委婉、诗意、抽象、隐喻的表达方式,似乎也同这个国家曾经被其他强权国家压制和欺侮有关。

  在一幅幅欣赏这个招贴展的作品时,总是从开始纠结于对作品的不懂,到通过反复观察细节,找出关键情绪表达,不断重复着这样一个类似对魔术揭秘的有趣过程。其中,一些一反我们惯常思维而创作出来的招贴,有令人惊奇的观赏效果。《纪念女子上大学100周年》这样一个主题的招贴,画面的下半部分是黑压压的一个礼帽男人群体的画像,画面上半部分是大大的留白空间,一位女子从男人的礼帽中升腾飘向天空,她的裙装正是男人礼帽上圆顶的部分,以锯齿形状脱离出去,成为女子的蓬蓬裙。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充满艺术想象和隐喻的表达,令人叹为观止。

  因为对波兰语的一窍不通,因此,还有很多招贴我们只能欣赏表面的色彩和具象的演示,而不能走入创作者的内心。充分理解了有人说的“一般层次的招贴,仅仅是可视,而高层次的招贴是可读。”这令人意犹未尽的感觉,一直到走出博物馆还心里存有一份遗憾的愧疚。

  走在喧腾的街上,留意了一下可以找见的各种市面上的招贴海报,“挥泪甩卖!”、“出血跳楼价!”等红纸黑字的刺激仍占多数,售楼广告也多为效果图制作出的直观灌输。倒是在名为砖街和瓦街的几条纵横小街道上,看到了一些咖啡店门口,有一些有意思的招贴。一家店在标示营业时间时,用几笔简笔划勾勒出女生和男生的模样,然后俏皮地写着:“美女多时不打烊,全是男生早关门!”这样的存有小心机的招贴,虽然还是直白,但看着可爱到笑,也是不错的。

  回到家里,翻出了家里妈妈珍藏了大半辈子的一沓电影海报,那都是出产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我小时候这种电影海报艺术已经断档,喜欢羡慕地总是翻出来看了又看。《尚小云舞台艺术》和苏联电影《静静地顿河》格里高利挥着皮鞭的那几幅海报,经过多年过滤还是印在我的脑海里。记得那时每当翻出,就痴痴地借助海报的画面,使劲想象着海报演示的电影里是个怎样的世界。

  听母亲说,那时的电影海报是在电影院前厅里卖的,几分钱或一角钱一张,喜欢看电影的她买了好多,一次次搬家都仔细收好带着。60多年过去,那些电影招贴颜色依旧,同博物馆的波兰招贴相比,它们简单直白直捣眼球,艺术上无可比拟,但是最珍贵的是,它们加进了我们家的故事,这些发了黄的海报就很有温度。(摘编自美国《国际日报》 作者:张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