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学: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科学家

19.09.2014  20:32
            2014年9月13日下午,西安中学师生迎来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来自以色列的丹·舍特曼先生和来自德国的厄温·内尔先生。             


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西安中学演讲现场

丹·舍特曼教授在西安中学演讲                  厄温·内尔教授在西安市经开区第一中学演讲

两位科学家与西安市经开区第一中学师生代表合影

丹·舍特曼现任以色列理工学院菲利普托比亚斯材料科学教授、美国能源部埃姆斯实验室助理、艾奥瓦州立大学材料科学教授。1982年4月8日,舍特曼在快速冷却的铝锰合金中发现一种新形态的二十面体相分子结构,开辟了研究准晶体的全新领域。20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对准晶体的发现”。厄温·内尔现任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和哥廷根大学教授。内尔教授在细胞分泌领域非常权威,他的实验室是国际顶尖实验室。1991年,内尔教授因发现细胞内离子通道,开创膜片钳技术而与BertSakmann教授共同获得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阐明了心脏病、糖尿病、癫痫病等严重疾病的病因,在神经科学及细胞生物学界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两位教授在西安中学艺术中心报告厅和西安经开区第一中学报告厅分别发表精彩演说,与在校师生畅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丹·舍特曼谈到科学首先是对其兴趣的培养。他介绍以色列开办的一档电视节目,教孩子认知科学,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介绍各种量器测量物体,孩子们很感兴趣,就会把家里所有的东西测量一遍,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他说,让学生对科学感兴趣,他们就会通过各种办法,利用各种资源帮助自己。他还讲到,人类的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老师则是开发和挖掘这种才能的人,所以,老师的工作、学校的教育非常重要。厄温·内尔从自己的学习经历总结出:“你想成为科学家,你就要知道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坚持做下去。”
            丹·舍特曼谈到自己对中国的看法,他说,中国和以色列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一个是家庭观念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另外就是创新。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世界上很多产品都是“meda in china”,但是属于中国发明创造的产品却很少。他介绍说,以色列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但对教会青少年科学创业创新很重视,有的中学专门开设这样的课程。科技创新的培养不一定要做得很大,但要从小做起,从学生开始培养。 
            两位科学家尽管语言不通,但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乐观和诚意,演讲过程风趣幽默。他们都表示,他们不是生来就是科学家,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并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两位科学家演讲完后,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报告由该校副校长薛锋主持,他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两位科学家的演讲内容,从小立志,实现科学梦想,早日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
            据悉,西安中学600多名师生代表和经开一中50多名师生代表聆听了两位科学家的报告。

(责任编辑:陈栋)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