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修鞋铺

01.02.2015  22:48

  鞋跟磨蚀了,要是在数年前还可以拿到中区小巷的“补鞋王”修补。补一对鞋跟,普通收费四五十元(澳门币),当时是有点贵,但用料佳,机械操作,工艺好,最重要还是方便。倘不,雀仔园街市附近的陈乐街有一个补鞋小档,老手艺工人撑持着。

  后来,“补鞋王”因租金高迁走;小档亦多时无人开摊,仍挂在铁篷下的摊贩牌照蒙上灰黑厚市尘。这样的小摊,与生活只是丝缕关系,但在有需要的时候,便觉得真是个好帮手。然而随着手艺人的老去,坐在楼梯底、街角里挂着副眼镜的老头持鞋低首削胶皮的景象已消逝。常往珠海跑的人,才知道提鞋到哪里修补。

  记得双飞燕短居上海时曾写过大上海小修补行业的文章,不用说破鞋了,破伞破锅坏了,就算缺了一颗螺丝什么的都有修补的地方。她一定受惠过这些小档铺而省了开销,更不会因小疵而将家当抛弃,制造大量垃圾,惹来不安。

  过去,修补业是一门谋生手艺,社会动荡时,携着一点工具,到哪儿都可以找一口饭吃。补铜罉补瓦罉的,整洋遮整鬼锁的,铲刀磨铰剪的,染布的,技工们肩挑箱担,来了一担又一担。最好看是补铁镬,声色俱全,烧红的铁如半熟蛋液,一点一点地涂到铁锅上,嗞啦着冒烟。染布档的大锅发出腾热的蒸气,飘散刺鼻的化学品气味,档主把妇人们拿来的褪色衣物和毛线放在染料里边煮边搅动,不多时,捞出来的便像翻新过一样了。主妇又会拿新瓦锅来箍几圈铁线,在新雨伞的顶部补上一块小圆布,要紧是耐用,不好看是其次。

  这一切都像舞台布景那样拉过。维修小店代替了工技小担,但贴心的器物维修愈来愈简化狭窄,小家电的使用期在缩短,不动了,店主看一眼或听你说一句,回说修也是花钱,倒不如买一个新的吧。(林中英,文章摘自《澳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