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看戏

04.05.2015  13:18

  《晩清演剧硏究》书中说:“咸丰皇帝兴趣广泛,他爱看戏,爱听学戏,还爱作诗、制曲、听奏乐,也同其前辈一样关心演剧事务。爱对演出品头论足,查罚学艺太监,甚至亲自动手修改剧本。

  “咸丰皇帝用朱笔校正了原有的《兴唐传》,定名为《兴唐外史》”,“调整了十四本戏的前后顺序”(《清代内廷演剧史话》,丁汝芹着,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213页)。

  1860年后,咸丰皇帝开始把民间伶人重新传入宫廷,随着外班艺人,花部乱弹戏也得以正式进入宫廷。有人说,咸丰喜看新戏,喜欢看一些格调不高的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花部乱弹进入宫廷也恰恰“预示着咸丰以后清宫演戏进一步民间化的倾向”。

  咸丰是个大戏迷,他病重期间,半月内还看了十四天戏。7月15日在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洲看了最后一场戏,17日就“升遐”了。

  慈禧,从咸丰四年入宫到十一年咸丰死,由嫔而升为妃,由妃而升为贵妃,七年间一直陪侍在咸丰左右,长期受咸丰熏染,也成了一位懂戏的大戏迷。

  慈禧十七岁入宫,没多少文化。直到咸丰死,她二十五岁,辛酉政变的上谕上,斥责八大臣罪状时还写错别字——“……王大臣阳奉阴违,自行改写,竟(敬)敢抵赖,是诚(成)何心”,这几句话括号里的字,就是慈禧写的错别字。慈禧知道自己的短处,在这份手稿后写道:“求七兄弟改写”(“七兄弟”是她的妹夫醇亲王)。

  垂帘听政以后,她知道统治大清帝国需要文字能力和古文知识,所以她“在逐渐而迅速地学习”。太医院的大夫、有学问的太监是她的老师,在午休和晩上就寝前上课。她盘腿坐在床上帐内,“老师”坐在帐外地下的垫子上,身边放一小桌。慈禧手捧儒家经典或诗集,听讲、跟读,直到睡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据后来官员的记载和她阅读的书单,她的文化达到了可观的程度——这段是我从张戎《慈禧》一书中看来的(《慈禧——开启现代中国的皇太后》,张戎着,台湾麦田出版社)。

  由于慈禧爱戏、懂戏,对戏剧有一定的修养,“文化水平达到了可观程度”,所以每当内学排戏时,她“坐戏楼中仔细推敲,终日无倦容,见其有应改正之处,则即刻饬太监传知后台。一经改正则自觉生色不少”。

  慈禧看戏,爱戏,懂戏,能改戏,还能编戏。

  按说1861年辛酉政变后垂帘听政,慈禧实际掌权,随心所欲地听戏该是不成问题的,可实际上慈禧听戏也受限制。我们在这组文章的第27段大略谈过。总括起来,“限制”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朝廷制度的限制;二是慈安太后和恭亲王的掣肘。

  皇帝、皇后死了叫“国丧”,服期三年,宫内不准演戏,从1861-1881年,二十年内就遇到三次“国丧”,共停止演戏十年;第一次咸丰死,停止演戏四年多;第二次同治死,停止演戏又是四年多,第三次是1881年慈安太后暴病身亡,停止演戏两年三个月。二十年间、三次国丧,停止演戏十年有多。

  咸丰死后三年,原本可以在1863年10月释服后即可演戏,直到1865年才祭台开锣唱戏,史学家认为主要是慈安太后和恭亲王的意见。慈安以皇后身份当上太后,毕竟位在慈禧之上。慈安的决定,慈禧不能不让步。至于同治帝载淳死后服丧也与咸丰帝死后一样服丧四年,那是出于载淳是慈禧亲生儿子的缘故。

  同治“驾崩”后一百天内,大清国的男人不许剃头、刮胡子;禁止婚礼和其他娱乐活动。京城内寺庙一律撞钟三万杵……(摘编自澳门日报 作者:穆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