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作家书意万重 纸短情长慢时代 钟楼邮政大楼—— 记录书信往来的浓情岁月

14.05.2019  12:11

  上世纪90年代的钟楼邮政局。(图片来源于网络,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如今的钟楼邮政局。(记者张曦摄)

  写信费神,也只有真情实意的人,才会一笔一画书写。这种含蓄的美感,竟和思念有些接近,与送别有些相似。近一甲子时光中,钟楼邮政大楼,这座位于钟楼东北角的古朴建筑,记录着古城鸿雁传书的慢生活往事。

  米兰·昆德拉说,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成正比,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成正比。这个故事的起初很慢,一个来回通常需要十多天或者数月。在这漫长等待的过程中,慢的程度在人们的心上留下烙印,产生了距离美。逐渐地,这等待逐渐累积成化学反应,转化为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期待和憧憬,浓烈的情绪集成最强烈的思念与最深刻的记忆,寄托给了远在天边的亲朋或挚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上世纪60年代,大楼刚落成时,涉及的业务很简单,发送南来北往的信件。一位老邮政人说,写信是当时人们唯一的通信方式。

  这是一包用灰青色布袋卷裹着的信笺,里面有数十个未曾贴邮票的信件和一封回信。上面记录着从解放战争后到80年代末,她对他想说的话。书信内容却道家常,大都是钢笔书写的墨蓝小楷,字迹娟秀。

  由于战火,他们分隔两地,她带着孩子定居在西北重镇西安。“起初母亲常常会写一封没有地址、不能寄出的信,后来,每一封的间隔时间变成了一年、两年或是几年。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那些墨蓝小楷慢慢积累成了情绪,像是写成了自己给自己的信,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写信就像仪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一次,我们不能问。

  “80年代末期,开放‘三通’。母亲书信一封,她步行来到钟楼邮政大楼,亲自投递,眼见着贴票盖戳,她才转身。”她的儿女说,那条来之不易的通信地址,是经过多方打听才寻到的。寄信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等待回信,那时母亲脸上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或喜悦或悲伤。

  谁承想,展信后却仅有几行字,内容尤其简单,由海峡对岸的后人所写,大致意思是:他已离世,育有后人。

  读完信,母亲释怀了。“她将所有未寄出的信件与回信一起打包。封存了前半生的思念和后半生的遗憾,再没有向任何人提起。

  钟楼邮政大楼建于1958年,历经两年,于1960年建成。大楼由中国建筑工程部西安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中部主体为六层框架结构,平面呈八字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两翼分别沿东大街和北大街延伸,后有内院,在中部顶层采用由空廊构成的重檐,其两侧还有重檐的方亭。由于建筑建设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建成后可以说是辉煌全城。

  建成以后,便成为西安最好的大型公共建筑之一。因其历史地位特殊,成为西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于200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历经六十年风雨沧桑的大楼,沉稳、宏伟、自豪的屹立在西安的著名古迹钟楼的东北侧,成为西安近代史上无可替代的记忆。

  到了70、80年代,钟楼邮政大楼前两侧各设立小花坛,各摆十多张桌子,那时很多人没有上过学,就有人在那里摆放桌子给人们代写文书,有写信的,也有写诉状的。文书写好,人们就拿着书信到邮局邮寄或发电报。

  随着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90年代末,邮电分了家。大楼上过去的红色霓虹灯为毛体的“人民邮电”,改为了现在绿色美术体“中国邮政”。钟楼邮政大楼包括电报、报刊发行、电汇等多个业务,“电报窗口处,发电报的人多,人们就排着队等着发电报;电话窗口,大多是国际长途,有些人不会外语就让我们给翻译;报刊发行当时几乎包括全国所有报纸,其中电影画报特别火,阅读小众报刊杂志一定要来钟楼邮局,都能订到。

  邮政发展不断创新,新的通信工具不断拉近距离。1993年,钟楼邮政大楼开设了陕西第一个特快专递窗口,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EMS。很多人会抱着物品排队邮寄,送去物品,送去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2007年,当时的快递业并不发达。远在天津的亲人过寿,又无法回去相聚,于是买了些西安特产在这里打包寄送。窗口排着长队,有母亲向儿女寄送衣物被褥的大件,也有公司寄送文件的小件。人们先花1元钱买张单子,小心翼翼填好后,在排队称重、支付、打包,寄出后竟会有一种大事落定的感觉。”沈妍说那时寄快递并非现在手机下单、上门取件、驿站寄件这么简单,和写信一样会有仪式感。

  当人与人的联络变得简单,一个按键,一通电话,就算远在大洋彼岸,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视讯技术,将亲人“带到”你的面前。“书信不再,仪式感不存,距离成零。写书信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我们越来越遥远,我们很难再感受到书信的那种情结了。或许,我们大家都一样,越难做到的才会让人辗转反侧、心意难平吧。因此,慢的程度才会让人记忆犹新。

  世事沧桑,钟楼邮政大楼业务中,书信已经很少见到,只有那熟悉的“邮政绿”,还记录着那段书信往来的慢时光。

编辑:王晗璐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