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我省今年秋粮生产经受住旱涝考验

06.11.2014  10:56
          本报讯深秋的关中平原,湛蓝的天空下映着一望无际的丰收玉米。临渭区官底镇保王村村民李建斌的院内,玉米堆成了小山。“今年前旱后涝,秋粮多少受些影响,但我们这里旱能灌、涝能排,玉米还是丰收了!”
     
          据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监测显示,截至10月20日,全省秋收进度达到92.6%,冬小麦播种进度达86.1%,油菜播种进度达76.5%。渭北北部至延安南部,冬小麦处于三叶至分蘖期;陕南油菜处于第五真叶期;关中大部冬小麦处于出苗期。
     
          说起今年秋粮生产,的确很不容易。7月份,全省遭遇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致使土地龟裂、禾苗枯萎,就在人们奋力抗旱之时,又遭遇旱涝急转,人们翘首企盼的喜雨,变成了一场接一场的“秋淋”雨灾。
     
          虽然遭遇了旱涝侵袭,但我省秋粮生产仍经受住了考验。全省大部地区秋粮长势良好,玉米、稻谷获得丰收。探索其中缘由,各项保障服务起到关键作用。
     
          ——变“靠天吃饭”为“看天管理”。2011年我省率先开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试点,提升了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全省已有59个县纳入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试点建设。省气象局还开展了73个省级示范县、5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项投入示范建设。目前,全省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组织体系,建立了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将农业气象服务延伸到乡镇和村庄。
     
          一个重长效、广覆盖、直通式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全省1.8万多个行政村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发展气象信息员3.6万名,覆盖所有自然村。建成电子显示屏3549个,气象预警大喇叭1.8万套。随着气象服务内容趋于精细,渠道日益拓展,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悄然变为“看天管理”。
     
          今年就在旱情让农民愁眉不展之时,省气象部门连续3天在全省范围尤其是旱区,开展飞机、地面相结合的立体式人工增雨。据评估系统分析,总增雨量达到6.5亿吨,有效地缓解了旱情。
     
          ——“旱能灌、涝能排”,水利设施功不可没。就在夏伏旱肆虐的时候,关中、陕南13处大型灌区,3万余中小型灌区和“五小”水利工程,17.9万台移动抗旱设施,人停机不停,昼夜灌溉,将汩汩清流送入万户千家、良田万顷,让百姓喝上甘泉,让干渴的庄稼得以滋润。
     
          专家预计,在今年抗旱过程中,水利工程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全省农业旱灾损失至少减少46%。这个比例,是陕西农业抗旱史上的一个奇迹。
     
          近年来,我省把保障民生水利作为重中之重,建成各类水源工程116.85万处,年总供水能力达到89.2亿立方米。随着我省大型灌区续建末级渠系和灌排泵站更新建造以及51个中央小水重点县等项目的实施,农村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溉体系,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