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西北战地服务团曾在西安有过三次公演
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有一个闻名遐迩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以下简称西战团),现在的人们已经所知甚少。笔者在研究著名女作家萧红时,了解到了当年西战团的许多往事。萧红曾应西战团主任丁玲之邀,和几个朋友合写了一部抗战话剧《突击》,在西安公演,引起了市民轰动。后来西战团又在西安进行了两次公演,均取得了很好的救亡宣传效果。西战团在西安的三次公演,是抗战初期西安的重大历史事件,但详细情况未见媒体披露,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
1938年3月4日黄昏,西安火车站的月台上伫立着一支队伍,他们就是西北战地服务团,刚从山西抗日前线抵潼关,乘火车来到西安。3月2日,西战团主任、著名女作家丁玲先到西安打前站,“分头晋谒党政长官,接洽西战团在西安工作事宜”。西战团大队下火车后,派人前去城内寻找丁玲,找到后,西战团列队前往梁府街(今青年路东段)“女子中学”(陕西省立西安女子师范学校,位于今青年路小学校址),这是陕西省政府给西战团安排的住宿地。
西安《新秦晚报》1938年3月5日第一版发布了一条《西北战地服务团昨由潼关抵省》的消息,消息称:“西北战地服务团全体成员共四十余人昨由潼关抵省,下榻女子中学,文学作家端木蕻良、萧红、戈矛、聂绀弩,青年诗人田间、戏剧家塞克等,亦随行。”这个报道有点差误,其所称的随行六人中,戈矛、田间和塞克均为西战团正式团员,随行的是萧红、端木蕻良和聂绀弩三人。
西战团全称是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是中共组织的半军事化的抗日综合文艺宣传团体。1937年8月13日西战团成立于延安,本来丁玲、吴奚如请示中央军委,想成立一个战地记者采访团,到抗日前线工作,中共中央建议扩大为文艺宣传队,到前线动员群众,团结友军,宣传党的抗日战争十大纲领,同时进行新闻采访,对外报道。西战团组建期间,毛泽东数次找丁玲谈话,说这个工作很重要,宣传工作要做到群众喜闻乐见,要大众化。9月22日,西战团离开延安奔赴山西抗战前线,1938年3月1日离开运城抵潼关。西战团在晋期间,辗转三千余里,在烽火硝烟里,进行抗战演出113场,发通讯稿70多篇,创作抗战剧本24部、歌曲30余首、杂耍节目30多个,是抗战时期最负盛名的战地服务团。连远在上海孤岛的鲁迅夫人许广平都说:“以‘战地服务团’的姿态出现而享有盛名的,在北方有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
西战团一到西安就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参加了西安各界妇女团体欢迎大会,举办了茶话会招待西安各界人士,参加了西安“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并进行了歌咏演出。
在易俗社第一次公演
共产党的文艺宣传团体在国统区的大城市进行舞台公演,前所未有,为此西战团很重视,专门创作了贴近现实的抗战三幕剧《突击》。剧本是在西战团来西安的火车上,丁玲要求团员塞克和随团的作家萧红、端木蕻良、聂绀弩集体创作的。到西安后,舞台剧本在3月11日正式完成,西战团立即开始了紧张的排演。
3月14日,丁玲把《突击》剧本递交给国民党党部审查,很快获得通过。戏剧审查委员会来不及看剧本,就过来看了一遍预演。演出时,警备司令部来要团体登记证,因为西战团是旅行路过的群众团体而不予深究。
丁玲和武庙街(今西一路)的易俗社商谈租用剧场,商定一天租金100元。易俗社高培支社长关心地问演出门票定多少,丁玲回答4角和2角,高社长认为凭西战团的名气,完全可以把价定高一些,否则要赔钱。
《突击》由塞克执导。塞克是在南国社工作过的著名戏剧家,导演排戏要求严格,作风严厉令人敬畏,被人称作“老王爷”。《突击》的布景是塞克和李劫夫根据山西的自然环境精心设计制作的,花钱少,效果好。《突击》的角色化装请了陕西著名戏剧家左明设计、教授和示范,当时左明在上海抗日救亡演剧一队,正路过西安。《突击》的舞美、灯光和演出则由朱星南负责,朱星南是西安正声剧社的,左明建议西战团请了他。朱星南早在五年前就在上海“剧联”领导的剧社做过舞美、灯光和演出业务,造诣不凡,当时就和塞克配合默契。
西战团公开的身份是群众性救亡文艺团体,虽然有党支部,并不公开,党员身份也是秘密的,但团员们都知道谁是党员。在党支部领导下,西战团的作风雷厉风行,吃苦耐劳,乐观积极。《突击》的排练和公演,全体团员像一个人一样,抢着干活,剧场的所有活路都自己包了下来,既演出又服务。易俗社高培支社长很受感动,对丁玲说:“哪里见过你们这样的剧团?不分当官的,当差的,都演,都忙,堪称‘梨园楷模’呀!”
1938年3月16日,《突击》在易俗社开始公演,当时计划演三天,每天两场。演出时间日场为下午三时,夜场为晚上七时半,票价6角。但演出前,因为戏票售出甚多,担心演出时剧场拥挤,又改为公演五天,演到3月20日。最后一日还加演了早场,时间为上午十时,免费招待军人。这样,《突击》在西安共演了五天11场。
《突击》的公演在古城西安引起了轰动,媒体争相报道:西安《西北文化日报》3月17日发表消息,题目为《〈突击〉胜利了》,消息称:“昨晚首次公演成绩极佳,观众抗战情绪浓厚,团员们就是一支突击队。”西安《新秦晚报》3月17日报道说:“全剧自始至终均充满紧张空气,故博得观众之热烈欢迎,该剧在此时演出,尤其在敌人认为将要沦为战区的西安演出,实具有绝大意义云。”西安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工商日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西安出版发行的机关报《西京日报》等进行了报道。
《突击》演出前,团员集体唱救亡歌曲,演出中,穿插著名女作家丁玲的抗战演讲,加上贴近现实的抗战剧的演出,确实激励了西安军民的抗战情绪,也宣传了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战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
《突击》公演完毕后,丁玲去易俗社付租金,高培支社长被西战团的公演内容和工作作风所感动,主动降低租金,原定500元租金坚持只收370元,以表示对西战团的欢迎和支持。
公演期间,3月16日10点55分,日寇飞机侵袭西安;3月20日下午3点10分西安防空部发出空袭警报。
南院门第二次公演
为满足西安民众对西战团的热烈要求,西战团决定举行第二次公演,地点在南院门正声剧社,时间是4月4日至4月6日,每天两场,下午三点半一场,晚上七点半一场。4月4日适逢儿童节,该日十二点增加一场,免费招待儿童,这样共演了三天七场。
西安《民意报》4月2日发消息《战地服务团二次公演》,称,“主要节目为该团自作之各项大鼓、快板、相声、合作、打倒日本升平舞及话剧等,形式复杂新颖,内容悲壮激昂,尤以打倒日本升平舞,系采用东北秧歌舞形式,亦庄亦谐,寓意深长,同时,该团为便利观众,票价有所减低想届时必有一番盛况。”
发扬通俗艺术,旧瓶装新酒,贴近大众,宣传抗日,是西战团二次公演的指导方针。虽然演出的都是小节目,但群众喜闻乐见,这些小节目都是西战团在山西前线编写演出的,当时就博得了军民们的极大欢迎。在西安舞台上公演这样的节目也是前所未有,观众蜂拥而至,反响极为强烈。媒体评论道:“全体演员因具有抗敌热情与对艺术的深刻了解,颇能鼓动观众情感,博得极大荣誉云。”直呼“西北战地服务团二次公演再获荣誉” 。
西战团第一次公演时,曾商借正声剧社的剧场,但被拒绝。西战团第一次公演获得成功,西安民众抗战情绪高涨,正声剧社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当听到西战团要进行第二次公演,竟主动把剧场借给西战团了。
公演期间,4月4日中午12点15分,大批日寇飞机先后窜入西安上空,在西郊投弹数十枚。
重返易俗社第三次公演
二次公演完后,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把丁玲招去面谈,宣布决定曰:一切部属军队之抗日宣传团体,不得独留后方,务必限期离境,过期则捕办负责人。丁玲去找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说离开西安到战地工作没有意见,但没有路费,所以要举行一次公演筹措路费,蒋鼎文表示同意。丁玲又去找当时在西安的第17军团军团长胡宗南,说要公演筹款,并且蒋鼎文已同意,胡宗南也表示同意,但要求提前送审演出剧本。
4月中旬,西战团十来个团员患流感病倒了,在防疫医院住院治疗,第三次公演的准备工作暂时停止。
但第三次公演演什么,西战团有了新的想法。在西安逗留期间,西战团发现旧剧的影响很大,西安演出旧剧的剧场,天天客满,于是丁玲决定排演旧剧吸引民众,宣传救亡。
西战团选了老舍先生编写的两个抗战题材剧本,一个是《忠烈图》,一个是《烈妇殉国》,并且决定前一个用京剧来演,后一个用秦腔来演。西战团只有张可会唱京剧,夏革非会唱秦腔,文武场面、器乐伴奏都是团员们现学。京剧请了裴东篱先生导演,秦腔是易俗社高培支社长导演,并支援服装和演员。夏革非担任两部戏的主角,她本是西安人,秦腔唱得很好,被群众誉为“延安来的王天民”(王天民,当时著名的秦腔演员)。
7月12日第三次公演在易俗社举行,每天下午三点一场,晚上八点一场,7月14日午还加演一场招待演出,这样共演了三天七场。公演时除了两部戏,还穿插演出小戏《双拾金》、大鼓、快板和歌咏。当时陕西当局不准媒体再报道西战团消息,西战团只在《西北文化日报》《西京平报》和《西京日报》上做了广告。
西战团的第三次公演获得了成功,轰动了西安,民众交口称赞,后来西安的戏班也开始学习西战团,演出抗战戏剧。
西战团在7月22日离开西安,前往延安。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