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扎实开展“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

14.04.2015  09:53
 

  柞水县按照“村、户、人”三位一体的精准扶贫模式,不断创新理念、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实现了扶贫开发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2014年,累计投入包扶资金1.2亿元,落实和实施基础设施类、产业发展类、社会事业类等帮扶项目580个,1610户6446人实现脱贫。

  一是强化领导,精准识别。围绕“双包双促”这一扶贫工作主线,县上成立了6个工作组对贫困村扶贫对象户和低保户进行了准确识别建档立卡,全县识别认定贫困村74个,贫困户11888户42408人,为开展分类帮扶,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由县级领导为团长、牵头县级部门负责人为副团长的13个联镇精准扶贫工作团,在各贫困村成立了以部门和各镇干部为主体的驻村工作队,并抽调单位三分之一干部轮流驻村开展包扶,协助落实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整治等工作,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是发展产业,精准帮扶。针对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群众增收基础薄弱的现状,突出从包扶规划的制定、主导产业的培育、公共设施的配套、人居环境的改善、班子队伍的建设等五个重点方面精准施策,夯实贫困群众增收基础。全县97支扶贫工作队、2728名干部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了3367份结对包扶规划和年度包扶计划,按照“一村一策”的思路,全力支持贫困村发展种植、养殖、旅游等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村10个,养殖专业村8个,生态旅游专业村3个。实施贫困村水、电、路、视、讯、网等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绿化美化亮化等生态环境项目3大类200余个,贫困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并为每个后进村选派1名“第一书记”,提高包扶村班子创新发展能力、凝聚群众能力和致富带富能力。

  三是建立机制,精准管理。结合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建立了各镇“双包双促”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了精准识别程序、贫困户信息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退出和返贫进入的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机制。结合后进村(社区)整顿,选派县级领导、部门主要负责人、科级以上干部分别担任后进村(社区)党建指导员、经济发展指导员和“第一书记”,建立了精准扶贫“五个五”帮扶机制(由县财政设立50万元奖补资金,为每名“第一书记”安排5万元产业发展启动资金、每月500元驻村生活补助;由联村帮扶部门为每村争取50万元民居环境改善和5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全力推进后进村(社区)整顿工作,累计投入各类项目扶持资金5188万元,实施包扶项目182个。制定出台了《柞水县精准扶贫贷款储备资金管理办法》,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等方式,建立了精准扶贫多元投入机制。通过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大户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特色农业,帮助贫困农户解决贷款1300余万元。

  四是抓点示范,精准考核。以培育“企业引领型、产业配套型、套餐扶持型、科技支撑型、园区承载型、因户施策型”六个示范典型为要求,选取老庵寺、杨四庙等10个村作为“双包双促”工作示范村,打造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样板工程。遵循“阳光扶贫”的理念,详实完善“五个一”,所有包扶单位向所包扶贫困村的群众公示三年包扶规划、年度包扶计划、干部包扶贫困户名单、驻村工作队机构、职责、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图等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判。以镇为单位,每季度召开一次驻村联户扶贫工作汇报会,交流帮扶工作开展情况,促进驻村联户扶贫工作有效推进;建立不定期督查制度,对驻村联户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和暗访督查,每月在全县通报一次。将“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包扶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与提拔任用、评优树模等挂钩,采取一年一考核、二年一评估、三年一兑现的办法,全程跟踪帮扶效果。(周成全)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