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打造海绵城市 要做会“吸水”的城市

02.11.2015  09:16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为海绵城市建设制定了路线图。其实从去年开始,合肥市就逐步启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据合肥市城乡建委获悉,今后合肥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望放出不少“大招”。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在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勾画的未来城市图景。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的“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今年8月,该省住建厅出台了《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17年,合肥等“海绵城市”先行先试建设取得成效,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70%以上。   合肥市城乡建委城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合肥市将由市规划局牵头,开展相关规划的修编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全市低影响开发的策略、原则、目标要求,确定开发住宅小区、市政道路、绿地等工程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空间布局及规模指标。   除了出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及技术导则,合肥市还计划选择一批市政道路、开发小区,作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试点,实施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透水式铺装、绿色屋顶等工程措施,积累建设经验。   该处相关负责人认为,合肥市可借鉴北京市的做法,调整规划导则,对新建住宅小区的低影响开发工程措施明确指标要求,在土地出让时严格规划设计条件,并在“一书两证”、规划核实验收等管控环节予以落实,确保海绵城市各项规划指标落到实处。    全市层面 地下调蓄池将常见   地下雨水调蓄池是一种雨水收集设施,下大雨时,把水暂存其内,雨后慢慢排出。   今后,合肥市对于面积超过一定规模的街头游园,可适当建设地下雨水调蓄池,实现雨水综合利用,提升绿地渗水、蓄水功能。    重点打造 将在三个示范区试点   合肥市拟将新站区少荃湖片区、高新区大蜀山片区、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作为合肥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积极开展低影响开发技术试点,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在全市推广。    建设海绵城市,合肥具体要怎么做?   可以让屋顶绿起来,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有条件的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可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   道路是径流雨水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城市道路径流雨水的控制尤为重要。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装,道路绿化带可下沉,若绿化带空间不足,还可将路面雨水引入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纳。(来源:凤凰网)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