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成功的最短路径

20.11.2015  05:13

  程序设计的领域有一项非常著名的赛事,叫做“计算机鼠迷宫”。比赛方法很简单,参赛者必须在电子老鼠身上输入程序,最快走出迷宫者,就赢得胜利。赛途中,电子老鼠撞壁后会立刻修正路线,并记忆起来。在不断修正下,电子鼠最终会得到一条逃出迷宫的最佳快捷方式。

  计算机鼠迷宫的比赛很适切的体现了“标准作业程序”(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的精神。如同浩域企管顾问陈国钦所说,“成功就是把对的经验不停复制及改良。”当一项工作反复地做,从错误当中持续修正方法,你会获得一套只要照着做就不会出错的成功方程式,也称之为“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

  将做到滚瓜烂熟的工作,写下巨细靡遗的步骤

  英国历史、政治学家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曾针对官僚体制进行研究,他提出的“帕金森法则”第一条讲的就是,“工作量会自动膨胀到把这项工作被赋予的时间全部用完为止。”说得白话一点,原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完的工作,如果不积极去处理,就会把所有时间和预算消耗完。

  帕金森举了一个例子,同样是写一张明信片,一个在家闲闲没事的人可能花了一整天慢慢构思,一个忙碌的上班族可能3分钟就写好了。换个角度想,完成一项工作的效率和成果,取决于你想不想很快完成、有没有能力快速完成。

  《模式化工作术》一书作者信太明指出,上班族每天都得处理许多例行业务和琐事,大约占据了所有工作的75%,剩下的25%才是能够产生附加价值的工作。如果你任由75%的例行琐事耗尽了你的上班时间,可想而知,一整个工作天下来,你做的都是“没有附加价值的事”。

  如何加快例行事务的处理速度,让你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做更重要的事?这就是SOP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信太明说,很多人在处理这些工作时,每次都从零开始,经常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回想、思考和调查。如果能建立自己的工作SOP,将个人工作加以分析整理,并且依据从错误中学到的经验,回过头来修正流程,再制作成步骤说明、检核表或工作指南,就可以扭转“上班一整天却一事无成”的窘境,只花25%的时间在75%的工作上,投入75%的时间在25%的高附加价值业务,提升你的工作效能与价值。

  你可能会认为,很多日常工作你熟到闭着眼睛都能做,何必大费周章写下来。然而,德国心理学家艾宾豪丝(Hermann Ebbinghaus)研究发现,人类丧失记忆的速度在事件发生20分钟后为42%,1小时后约为56%,6天后则会失去76%的相关记忆。

  将你做到滚瓜烂熟的工作,写下巨细靡遗的步骤,除了可以提供给你的新人、生手同事参考,对你自己其实帮助更大。很多时候,你做完某项工作时,都会有些感触心得,甚至会有出错疏忽的地方,不记下来,很容易重蹈覆辙。更重要的是,透过SOP的撰写,你还可以重新检视自己的工作流程有没有改进的空间。

  制作编写SOP:守、破、离三阶段

  在了解将SOP运用于工作上的好处之后,接着便是动手写下来,陈国钦认为会经历“守、破、离”这3个阶段。

  守:在还不熟悉怎么将工作SOP化的初期,先守住正确的方向,透过理论,学习该如何搜集数据、拆解工作流程,一步步制作流程图与检核表,奠定扎实的基本功。

  破:初步写出工作SOP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将它实际应用在工作上。从不断地trial and error(试误)中,找出改善点。这时你开始破除框架,懂得参考各方成功者的SOP,借用成功经验优化自己的流程。

  离:当你对工作很熟练,能够灵活执行SOP步骤和技巧,甚至还发展出一套你自己的诀窍,你就脱离了过往,拥有一套专属于你的最佳工作方法。

  有些人认为依赖SOP,容易使人陷入僵化、不知变通的窘境。这是因为对SOP有错误的认知。使用SOP不仅要知道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当你清楚知道每个步骤形成的背后原因,面对突发状况时,才懂得掌握原则、随机应变,不至于脑袋空白,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