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存“四大陷阱” 一不小心存单可能变保单

17.03.2015  12:35

  买了承诺高收益的分红险,可是到期分红却不及同期银行定存利息;本想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但最终却被“忽悠”购买了一款保险;说好的十年到期,但是等到仔细查看保险合同却发现要想拿回全部保险金得等到60年后……如何才能避免遇到这些问题?

  监管部门要求银行撤走保险公司驻点销售人员,同时销售时要声明产品为保险产品,但目前仍然存在这种情况。

  在此提醒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了解产品,阅读相关细则条款,不理解的应及时向相关人员咨询。

   1 指数报告

   保险业四个指标三个都不及格

  买了承诺高收益的分红险,可是到期分红却甚至不及同期银行定存利息;本想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但最终却被“忽悠”购买了一款保险……

  日前,经陕西省消协与报社联合委托专业机构对全省3200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显示,银行业的三个指标满意度都在60以上,其中银行网点员工服务态度满意度相对较高,达到了68.82。其中,银行服务热线接通率满意度居其次,分值达65.68。而银行业务办理手续便捷性满意度排在最后,分值为63.56。

  在保险业的四个保险相关的指标中,只有保险公司理赔速度满意度超过60,达到了61.03。其他三个指标都不及格,其中保险合同透明度及合同解释详细程度满意度最低,仅为55.16。剩下两个指标,即保险公司承诺兑现情况满意度,分值为58.39。保险公司纠纷处理满意度,分值为57.95。

   2 消费体验

   确定要一份保险 送合同时推荐另一款保险

    记者发现,消费满意度调查结果和自己体验消费情况惊人吻合,比如保险合同透明度及详细解释满意度最低。

  此前,记者在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了一份重疾险。而这款重疾险是由银行和保险公司一起开发的产品,所谓“银保”产品。因在购买之前做了详细攻略,且周围朋友也有买这款产品,所以就给对方电话过了,选择买该产品。

  签合同前的沟通工作,记者都是与负责保险业务的银行人员沟通的,而到送合同的时候,对方公司派的是保险公司的人员。结果,该人员上门送合同时,却列出很多理由,称记者打算购买的产品不好,又给推荐了另外一款产品。

  随后,记者向业内人士了解到,是因为提成问题,保险公司的员工想让客户买自己推荐的产品。最后,记者还是购买了最初决定的产品,保险公司也做了上门道歉。

   3 各方看法

   消费者:购买保险常会被忽悠

  “我买了一款分红险,当时保险公司人员给我推荐产品时说,在我退休后就可享受到收益。但我购买产品之后才发现,其实是在我身故之后才能享受。”50后的夔女士3月12日对记者说,她到现在都没弄清楚自己所购买的保险合同内容。而另一名80后的牛女士说:“保险公司的人都会说,自己产品有多好。但一问有专业知识的朋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会自己仔细看合同里面写了什么。我几次买保险的经历,都是这样做的。

   业内人士:要多留个心眼

  具有16年金融从业经验的西安一金融机构个人业务部经理贺磊说,金融保险机构“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的确存在,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金融机构保险产品当做银行理财产品或存款来销售,或者代销第三方产品却故意不说明,这其中主要是工作人员为了赚钱高提成,“类似这种行为,目前在各大金融保险机构都存在”;二是,将高收益产品,伪装成银行理财产品或存款、国债等产品来卖;三是,故意回避或弱化保险及理财产品风险。

  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险公司负责人说:“保险中介素质良莠不齐,再加上保险工作人员都有考核压力,因此急于卖出产品,不排除有用魔术戏法,让你签下充满陷阱的保单。特别是在保险理赔保障体系也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只能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相关产品的时候,多留几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