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报】武功法院多举措提升群众满意度

05.02.2015  11:41
  为人民司法、让群众满意,是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陕西武功法院紧扣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题,坚持把司法工作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保障社会稳定作为提升群众满意度工作的主旋律,不断改进各项工作,积极回应群众需求,有力提升了司法工作水平和群众满意度。2014年,该院群众满意度测评名列全市法院系统第6名,同比提升了--位,连续3年稳定在全县政法系统第一位次上。

  一、加强队伍建设,培养“群众放心”的法官队伍

  提升群众满意度,坚强建好队伍是关键。今年以来,该院按照队伍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着力培养一支让群众放心的队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群众路线教育、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实践活动,坚定法官干警理想宗旨观念,引导法官干警事事、处处、时时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重,解决了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拉近了法官干警与群众的距离;加强廉政建设工作,瞄准“违法审判”风险点抓查处,瞄准“监管不力”风险点抓监督,瞄准“作风不正”风险点抓纠风,对执行制度敷衍了事者“零容忍”,对吃拿卡要心存侥幸者“零容忍”,对违禁行为“零容忍”,解决了吃拿卡要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加强司法作风建设,通过查“”、查“”、查“”、查“”等作风整治活动,杜绝了行为懒散、语言生硬、态度不正、办事拖拉、服务不周等问题,增进了法官干警与群众的感情。

  二、坚持能动司法,构建“群众欢迎”的审判模式

  法院工作要赢得群众满意,最根本的是要让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案例中信服法院。一年中,该院在坚持依法审判、高质高效地审理执行好每一起案件的同时,坚持能动司法,着力构建群众欢迎的审判模式:推行院长、庭长对综合审判指标宏观指导工作法,对审判质效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年审判质效指标在全市法院考评中位于第一方阵;探索专业化与大众化相结合的执行工作新方式,在村镇社区选聘28名执行联络员协助开展执行工作,力克执行难问题,年执结案件163件,执行款物折合人民币1968.6万余元。深化诉调对接,把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紧密结合,与乡镇机关、行政部门、村民委员会和基层调解组织建立了“点对点”诉调对接工作网,推进了矛盾纠纷以调解的方式便捷高效解决,年依托诉调对接机制化解民间非诉矛盾纠纷1800件,诉中调解结案675件,涉诉民商行政案件调撤率达到了72.4%。推行“调执合一”工作法,凡涉诉民事有给付内容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件,由案件承办庭合并执行,执行过程不收取任何费用,这一做法,简化了当事人申请执行、立案庭立案等环节,减轻了群众诉累,深受涉案群众欢迎,年“调执合一”办结案件277件,平均结案天数6天,案件执结标的折合人民币19万余元,免收执行费8.31万元。

  三、践行群众观点,拓宽“群众满意”的工作方式

  完善司法服务平台。2014年,该院将立案信访大厅服务功能拓展为集导诉导访、法律咨询、司法救助、案件查询、诉前调解、案件速裁、判后答疑为一体,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年接待群众咨询3100人次,立案调解案件40件、速裁案件18件、判后答疑25案,司法救助减免缓交诉讼费2.8万余元。司法服务平台温暖民心。

  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加大立案公开力度,通过立案引导、诉讼资料发放、图文版块告知等方式,积极将立案条件、审判流程、权利义务、诉讼风险等信息向当事人公开;拓展庭审公开方式,通过法院官方微博图文并茂庭审直播案件48案,依托新媒体技术网络视频庭审直播案件32案;畅通司法公开渠道,搭建了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公开平台”,通过公众网络查询系统,公布生效裁判文书731份,公布执行信息86条;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对涉及民生的4起重大刑事案件,在开庭审理时敞开法院大门,欢迎各界人士旁听,抓住“12.4  ”法制宣传日等重大活动时机,邀请群众参观法庭建设、了解法院工作,680名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法院、走进法庭,亲身感受了法院和法官在维护法律、保障民生中的责任和使命。司法公开回应了群众的关注。

  开展便民利民活动。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站点式”法律服务活动,法官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帮助公民解决法律问题98个,参与化解民间纠纷186余起。推行“假日法庭”、“农忙法庭”等便民审判方式,法官干警利用节假日、中秋和秋夏两忙携卷下访186人次,就地办案98案,在当事人驻地调解案件86件。便民利民活动赢得群众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