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城市海景 确保安然度汛

28.07.2016  18:12
  本网讯 高温炙烤和短时强降雨的轮番上演,让“你那里下雨了吗”成为了今年西安夏季最流行的话,而“城市海景”的频繁出现,也拷问着我省城市汛期防洪排涝的基本能力。   汛期再检查 摸清城市内涝隐患“家底”   进入汛期以来,强降雨也给我省部分地区带来了洪涝灾害,截至7月10日,共造成商洛、榆林、延安等3市8个县区三万余人受灾,九百余人紧急转移避险;7月24日西安市突降暴雨,导致小寨等多处城区积水严重,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海景”,城市防汛设施建设的各类“短板”,也在暴雨中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切实加强我省城市排水防涝工作,减少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对我省各地市的影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各地积极开展城市排水防涝再检查再落实工作,深入排查城市影响排水防涝安全的薄弱环节,并督促各单位针对前期已排查出的问题和隐患抓紧整改,坚决杜绝人员伤亡和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依照省住建厅要求,全省各地积极开展检查与落实活动,修订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响应指挥和调度体系的建立,明确预警等级以及相应的措施和处置程序。同时,建立与预警等级联动的人员疏散、应急排水和交通组织等预案,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和人防措施;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添置必要的抽水泵、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车等排涝抢险设备,保障库存物资充足;抓好城市排涝应急抢险队伍的组织建设,并加强人员业务培训和演练,摸清汛期安全隐患“家底”,有的放矢对进行其控制与整改。   同时,在排查中,高陡边坡和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危险区域和场所成为了重点排查区域。省住建厅要求,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建设项目在建设中要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坚决避免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力争让各地安然度汛。   海绵城市及地下管廊建设掀起“水的革命”   入夏以来,西安市的暴雨预警就逐渐从蓝色变成了橙色,每当短时强降雨过后,长安区开启看海模式、曲江转盘车辆在积水中滞留、三桥地区街道被淹没……雨后的城市内涝也形成了“小雨堵车、大雨积水、暴雨看海”的城市独特景观。而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社,利用生态的方式,在下雨时有效的吸收地表水,解决城市部分排水、防涝则当是治理城市内涝问题的一条重要举措。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全省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全省要建成运营100公里以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在建500公里以上;各设区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比例提高到城市建成区的80%以上。   为了全面推进各地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省住建厅在全省范围内采取竞争性评审方式,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工作,经过对各市申报资料技术评审、现场考察后,确定宝鸡市、铜川市为该省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城市,并对入选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城市连续三年每年给予2000万元资金补助,优先安排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央财政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债券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支持,对试点城市提供长期稳定、低利率的信贷资金支持,并优先推荐参加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评选等政策优惠与支持。目前,试点海绵城市建设正有序进行着,一场“水的革命”正在陕西省各地相继开展。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城市内涝那都不是事儿   雨后的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看不到道路积水与交通拥堵,有的只是居民漫步在宽阔的马路上,尽情呼吸雨后清新的空气。在暴雨考验下,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端倪初现,成为用低廉成本破解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内涝的一个样本。   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咸新区以沣西新城为试点地区,对城市雨水、污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等管网明确了布置原则和建设标准,全力推广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同时,全面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从全区域、多层次、全过程对雨水进行收、净、渗、蓄综合利用,该新城在所有保障房项目上同步采用海绵城市建设施工工艺,让绿色生态社区成为城市中会呼吸的“海绵体”。   记者了解到,沣西新城依托区域内不同场景的实地实验,结合运行获取的基础数据,初步形成了一套技术标准,构建起了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及景观绿地、中央雨洪系统“四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沣西新城核心区的中心绿廊项目,面积约180公顷,是该新城的核心绿色基础设施,具有调蓄雨洪、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收集雨水、涵养水源,成为净化城市空气、水的“肺”和“肾”。绿廊既是城市绿色景观带,又是城市雨洪系统,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记者从该新区了解到,今后沣西城将全力推广“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争取使之成为创新西北地区及其他缺水区域城市发展的新样板,让“城市海景”不再出现。(赵芳)             责任编辑/刘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