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秘蜂蜜厂 记录“蜂蜜人”的“甜蜜工作”

16.07.2015  18:08

称量1克重的蜂蜜作为检测的样本

西部网讯(通讯员 冯长涛)准确操纵着推车,一个290斤的装有“百花蜜”的大罐子就被蜂蜜厂的董护利,和梁小平送了上去,准备进行加温和过滤处理。两名工人看了看记者,边推车,边自豪地说,“我们用的是蜜蜂精神,干的是甜蜜的事业。

昨日,阎良区迎宾大道,记者“探秘”西安众天蜂蜜厂,用镜头记录“蜂蜜人” 的“甜蜜工作”。

第一工厂在蜂农,蜜源好才是真的好

如果没有蜂蜜厂,我可能只能在家里种地了。”2015年,对于四川蜂农于成虎来说是开心的,因为组织当地蜂农加入了“阎良众天养蜂专业合作社”,不仅自己赚了钱,乡亲们也跟着富了起来。

蜂产品的好坏不是工厂能够生产出来的,关键在蜜源,那里才是第一工厂。”于成虎只是目前合作社有备案的600余户蜂农中的一位,该厂副总经理朱志友介绍,为做好源头控制,众天蜂蜜厂在南泥湾、宁夏、青海、陕北等地都建立有养蜂基地,严把蜜源关,并组织诚信度高,养蜂技术高的蜂农加入合作社。

对蜂农进行技术培训,一年一小培,三年一大培。”朱志友说,他们还会为蜂农安排合理的放蜂路线,让蜂蜜达到丰产、高产,保证质量。打蜜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要求和标准,一年能保证最低6千吨的原蜜。

前端检测很“繁琐”,工人们细心加耐心

0.988,0.995,1.002……”称样室内,工作人员李女女聚精会神在量杯中采集1克蜂蜜,准备进行检测。因为要求精准,李女女用一个精致的不锈钢小勺,把多余的蜂蜜正小心翼翼取出,这样反复了好几次,几分钟后1克蜂蜜终于取到。

我刚来的时候得十几分钟才能称好,现在20分钟能称6、7个样呢,每天最多的时候,要称十多个样,整个过程非常麻烦。”25岁的李女女刚来蜂蜜厂工作不到4个月,主要工作是对蜂蜜采样进行“三糖”检测。

    出了称样室,进入检测室,李女女开始用100毫升水溶解蜂蜜,进行监测。记者注意到,不大的操作台上,大大小小的玻璃器皿和药水整整齐齐摆了很多,几名工作人员都在聚精会神、各自做着检测,没有交流,房间中,只听见玻璃器皿叮叮当当清脆的轻微碰撞声。

    李女女对面桌上,毕业于西农大的小伙子拓小华负责检测蜂蜜中的营养物、和新鲜程度,他说,整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检测不合格的原蜜,我们就作为工业用蜜。”说话的时候小伙子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因为每次原蜜一来,他们半个月就要把一年的样抽完,然后20多天做完各种检测,下一步生产车间才能继续工作。

    生产车间秩序井然,好蜜从这里“诞生

    戴好一次帽子和鞋套,记者进入生产车间,这里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深呼吸一下,空气中满都是蜂蜜甜甜的“香味”。工人刘妮子和同事正在将制作好的蜂蜜玻璃瓶装箱备用,“根据今天的订单,要装4千个,估计要2小时吧。

    这边装瓶子,那边董护利和梁小平,正在将290公斤的蜜罐运往“预热上料过滤间”。温度控制不能超过50度,160到180的网2层过滤,然后真空杀菌。戴好口罩,手套,梁小平操作起机器来显得特别娴熟,“看俺们有没有蜜蜂的勤劳、奉献、诚实、团结精神。”笑起来,梁小平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上料后,通过真空管道进行输送净化车间、灌装间灌装,开始了灌装。

    这个车间是不允许随便进入的,记者只能隔着玻璃看,干干净净的车间里,几名工人们一身白大褂,帽子、口罩、手套全副武装,在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工作着。灌装、灯检,确定没有杂质、异物后直接封口盖盖,喷码日期,然后把周转的白色盖子去掉,拧上金盖子,贴标,装箱。

    “我们的蜂蜜有着浓浓的花香。”隔着玻璃似乎闻到了香味,工人郭瑞笑着说。

    手记:

    因为之前做新闻,虽然多次走进蜂蜜厂,但每一次都是匆忙结束,这一次我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和蜂蜜厂的工人们一起见证“好蜜”诞生的全过程。

    诚信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从蜜源到最后的灌装,我深刻意识到,为什么“众天的蜂蜜”为何拥有如此好的口碑。

    用蜜蜂勤劳、奉献、诚实、团结的精神,干甜蜜的事业,众天人甜蜜了别人,也幸福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