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需求 合力推进:陕西交通职院服务区域发展成效显著

21.10.2014  17:37
            近年来,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等专业先后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优化专业设置 对接区域产业需求
            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互动性,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必须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脉搏,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按照区域产业发展提出的人才规格需求,设置与产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和特色专业群。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人才培养市场性与产业发展区域性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陕西省交通运输行业进入了集中力量发展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的历史新时期,对交通运输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该院主动瞄准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改造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一批传统专业,并及时增设“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等新专业,从而形成了道桥与铁道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技术与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经济管理和交通信息工程技术等6大特色专业群,适应陕西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需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在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实现良性互动和完全对接背景下,近年来该院招生和就业工作呈现出了入口旺、出口畅的喜人形势。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招生工作更在高考生源持续萎缩背景下逆势而上,招生规模呈现递增形势,并于2013年正式跻身“万人高校”行列。
立足产业发展 搭建紧密型校企合作平台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既要主动而为,又不能一厢情愿,需要在相关产业提供办学资源、高职院校提供智力资源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实施并达到“双赢”。其中,通过分析和适应产业需求,搭建政校企三方参与、校企双方密切互动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平台,是破解校企合作中双方需求矛盾的重要途径。在办学实践中,该院把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作为提升服务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按照“技术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同构、专业队伍共建、教学生产并行、校企利益共赢”的思路,坚持“政校企三方合作、行业与院校协同育人”的方针,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形成立足交通、辐射产业、互惠双赢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平台。             2010年以来,该院以推进陕西省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实质化运作为载体,按照“行业定标准、企业配设备、学院出师资、培育准员工”的理念,先后与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北京地铁公司、天津津住汽车线束公司、大众汽车、比亚迪汽车、西安地铁等100余家省内外知名交通运输类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办学。通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形成了深层次、多元化、就业式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模式。             在紧密型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下,目前该院已初步形成了学生“不出校门被预订、顶岗实习即就业”的良好办学机制,为合作企业和产业发展培养了8000余名“上岗就是熟练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交通运输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推进产教融合 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产教融合、校企一体”是当前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径。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方面,该院充分利用省教育厅与省交通运输厅共建优势,积极挖掘院办产业(监理公司、路桥勘察设计所和公路检测中心等)的人才培养功能,积极参与产业发展项目,先后承担了安(康)平(利)、铜(川)黄(陵)高速公路路基桥隧、延安延河大桥、210国道改扩建等工程项目的设计、监理及建设任务。             这些产业项目,既为教师实践锻炼和学生学习、实习提供了真实环境和稳定岗位,又推动了区域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前,高职院校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重要制约,往往表现为院校和产业各处一方,缺少联系高职院校与产业单位的有效载体。为了破解这个难题,该院积极与行业部门联系,把该院附设的培训部建成为陕西省交通运输系统职工定点培训单位,从而形成了院校与行业(企业)密切沟通、制度化交流的产业发展服务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产业需求信息可以快速反映给该院,该院可以及时针对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技术攻关,服务产业发展,既大大缩短了解决问题的周期,又避免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此外,该院在形成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基础上,还积极拓展平台服务功能,开展职业资格鉴定、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活动,把产业发展服务平台逐步升级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平台。以该院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培训部为例。自2010年以来,该部平均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30多期,累计完成行业职工培训56424人次,继续教育培训4393人,中职师资培训786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82人次。完成各类职业资格培训17031人次,完成中、高级驾驶员和汽车维修高级工、技师等技能鉴定5658人次,为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责任编辑:刁巧燕 陈栋)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