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旅游品质需加紧落实“限流导则”

02.04.2015  17:57

  戚 伟

  近几年,小长假出游火爆,即使多数景区比肩接踵、人满为患,却总少不了不断涌入的游客,前年甚至还有小长假过完了游客还堵在景区的“滞留”事件。旅游市场亟需一套科学的限量控流方法,来提升游客的出游品质。

  国家旅游局于今年1月下发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今日起实施。导则强调,景区内旅游者数量达到最大承载量80%时,启动包括交通调控、入口调控等措施控制旅游者流量;景区内旅游者数量达到最大承载量时,立即停止售票,向旅游者发布告示,做好解释和疏导等相关工作;景区将逐步推进旅游者流量监测常态化,采用门禁票务系统、景点实时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

  根据《导则》做好游客的宏观引导,对于长期以来逢假必满的一些知名景区来说,非常有必要。既要让拍风景的游客不抱怨“镜头里全是人”,“提高旅游者心理舒适度”;又应通过“推广门票预约预售”,在游客“来得不巧”时提前告知,帮助游客少走冤枉路。

  然而,导则刚刚实施,各大景区就要面临清明小长假的考验,多数景区未必已经按照导则的指导做好了“从容”迎接八方客的准备,尤其是帮游客少走冤枉路的“门票预约预售”还没有在网络门票预订中实现。如果游客拿着电子门票,坐飞机赶到景区门口,却遇到漫无期限的限流等待,这样的旅游体验同样难以令人接受。因此,按理说,推广“门票预约预售”应当优先于现场控制游客流量。

  要提升小长假出游品质,除了把目光集中在景区里,更要注意到景区之外。北京、厦门等地本身就是旅游城市,一街一巷都可能是游客眼中的美景。但远道而来的游客比市民更需要乘坐公共交通,旅游城市的地铁和个别公交线路是否能在小长假多准备一些车辆,增加临时车次,让游客与市民不至于“挤不上车”呢?城市硬件设备是方便游客的必要基础,如果去景区的路太辛苦,从景区回宾馆又“挤不上末班车”,怎能让游客满意而归?

  当代人工作繁忙,好不容易从“有钱无闲”的生活中挤出假期,到旅游城市或景区消费休闲,本应获得舒心、自在的高品质体验。然而毕竟每个景区的承载能力有限,无法满足过多的游客,根据科学计算得出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来控制游客人数,是理性合理的选择。作为游客,即使遇到限流,被要求暂缓入内,也应给予景区管理人员充分的理解,遵守秩序,保持文明出游的心态。

  随着“门票预约预售”的逐步推广,相信游客们未来还是可以在家提前做足准备,理性选择出游目的地的。